“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一群小學生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齊聲背誦著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詩作《江南逢李龜年》,有秩序地走出校園。
這是高唐縣第四實驗小學放學時的一幕,也是學校在學生習慣養成方面堅持多年的一項工作。
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保證。高唐縣第四實驗小學總結出一套習慣養成口訣:“排好隊、走好路、上好操、跑好步、穿好衣、說好話、唱好歌、掃好地、寫好字、上好課。”
開展養成教育 人人擁有好習慣
“從學生走進校園的第一天起,我們就要求學生熟記并踐行這‘十好’行為習慣標準,分年級分層次落實,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和文明舉止。”校長劉洪新說。
“十好”行為習慣標準,就是要求學生從方方面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這些行為習慣包括舉止文明的習慣、誠實守信的習慣、尊重他人的習慣、守時惜時的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勤儉節約的習慣、遵守秩序的習慣、勤于動手的習慣、鍛煉身體的習慣和講究衛生的習慣。而學習習慣包括認真預習的習慣、學會傾聽的習慣、善于思考的習慣、敢于提問的習慣、與人合作的習慣、自主讀書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搜集資料的習慣和自評互評的習慣。”劉洪新介紹。
學校著力落實學生進校門的禮儀、上下樓梯、自覺早讀、出操集會、課間行為、課桌椅擺放、衛生保潔以及放學路隊等一日常規,對學生在校的行為動作統一要求,并拍攝成照片。同時,學校利用校宣系統把這些照片進行反復播放,加強正面教育,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達到讓學生產生“我要這樣做”的教育效果。
傳承紅色文化 培養愛國好少年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高唐縣第四實驗小學著力抓好紅色教育,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愛黨、愛國和愛人民的種子,讓這些樸素的感情轉化為他們日常的行為和一生的理念。
讀紅色經典,唱紅色歌曲,看紅色電影……學校廣泛開展傳承紅色文化活動。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學校利用上下學、課間操、課前10分鐘等時間,適時播放紅色歌曲。學校在宣傳欄、黑板報開辟紅色專欄,講述紅色經典小故事,傳播紅色文化。各班通過故事會、征文比賽、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等形式,大力發展紅色文化學習宣傳活動。
家校協同并進 攜手并肩育新人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高唐縣第四實驗小學通過家長學校、家校聯系卡、家長會、訪等方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聯系。
學校每學年開展家訪活動,形成學校、家庭聯動機制。通過家訪,學校及時傳遞信息,交流學生的學習行為動態,讓家長明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養成的目標,并配合督促教育。
學校積極探索家長學校的最佳辦學模式,發揚家長對學生行為的指導和監督作用。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形成家教共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同時,學校還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和家長委員會,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和聯系,教師、家長相互反饋學生學習生活和品德情況,及時教育和引導。學校通過設立“學校開放日”“校長接待日”“養成教育熱線”等形式,拓寬與家長聯系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