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自己隊伍里最進步的小孩。”二十世紀初,陶行知先生大力提倡“小先生制”的教學方式。
如今,東昌府區育紅小學結合現代辦學理念,賦予“小先生制”新的內涵,讓學生“師徒結對”在教育教學中主動承擔角色,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學校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生活氛圍。
踐行“小先生制” 促進主體發展
新課程改革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育紅小學推行學生“師徒結對”,正是將這種理念落到了實處。
“師徒結對過程中,‘小師傅’的知識點得到了鞏固,‘小徒弟’也學會了,師傅很有成就感,徒弟很有獲得感!”育紅小學校長袁英華介紹,學校秉持“轉化待優生、優化中等生、強化優等生”的理念,在全年級推進學生“師徒結對”的學習模式,并落實到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中,讓全體學生動起來,促進學生均衡發展。
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嘗試講課,“小先生”們精心準備、情緒高漲;在“數學小講師”活動中,學生積極報名、主動參與,展現其數學思維過程;每天午飯后,師傅為徒弟跟蹤幫扶,學中有教、教中有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學習《認識鐘表》時,有個別學生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差一點兒,難壞了我和家長,最后還是他的‘小先生’教會的。”數學教師王琛說,“小師傅”在幫扶的過程中,往往會結合自己的學習體驗,再現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更容易讓“小徒弟”接受。
讓“小先生”互助 構建學習共同體
“人人都是師傅,人人都有師傅。‘小先生’不會固定化,而是全員化,進而達到整體優化。”這是“師徒結對”推行之初,袁英華對這一學習模式的要求。
為弱化兩極分化,促進學生整體提升,學校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知識水平等進行“師徒結對”,讓學生在課內課外優勢互補,互勉共進。學校“師徒結對”的學習模式表面看是優生幫助了弱生,其實優生并非處處都優,待優生在許多方面可以幫助優生,促進優生發展。
“從一年級開始她就是我的師傅,在她的幫助下,我的數學成績提高了近20分呢。”提及自己的師傅,五年級1班的薛冰心倍感自豪。
“我為了當好師傅,課堂上認真聽講,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自己不理解的知識弄懂,課后進行復習鞏固,將知識內化于心,利于教我徒弟。”薛冰心的師傅邵依晨說,薛冰心身上值得她學習的優點也很多,她們的父母因她們的“結對”也成了好朋友。
信任“小先生” 營造育人氛圍
“‘小先生’每三天就會找我匯報一次工作,我會及時做好評價和反饋,給表現優秀的師徒一定的物質獎勵。”王琛說,學生“師徒結對”并不是“放養”,學校教師會積極主動地與學生平等對話、真誠溝通,進行實時點撥,共享知識經驗。
學生“師徒結對”的過程中,育紅小學要求師徒共同對問題進行記錄、跟蹤、糾正,通過思考問題的成因和解決措施,從而形成該學科的學習方法。這不僅改變了課堂上教師教的方式,更改變了學生學的方式,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交往、參與和傾聽,學會了尊重他人,也激活了育紅教師的智慧與活力。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不會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袁英華表示,學校將繼續優化學生“師徒結對”的學習模式,聚力新課改探索創新之路,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