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教育,必定是融合共創、智慧共生的。”聊城九中校長刁國錫如是詮釋了理想中的教育未來。
在“互聯網+教育”的大趨勢下,九中教育信息化的腳步從未停止。依托東昌府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學校積極推動教育與科技的互融互通,推進教學與技術的攜手同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智能發展新道路。
智慧校園讓管理更加高效
就像一根根細線,數據的交互傳輸和信息處理的高效進行,織就了覆蓋全校區、涵蓋全環節的智慧管理大網。
入校之際,人臉識別系統、監控大屏及訪客終端三方同步作用,簡化了校園安全管理流程,助力校園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設的落實落地;
智慧班牌系統集班級風采展示與信息下達、家校聯動于一體,實現師生考勤、通知發布、班級展示等多重功能,提升了教學管理效率,也豐富了學校管理手段;
超過600個攝像頭的配置與使用,將學校消防系統與監控系統有效串聯,實現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結合,更推動著入隊管理、宿舍管理等的精細化,營造了遵守校風校紀的良好氛圍;
依托信息化平臺,周行事歷與會議安排更加高效,辦公管理更加科學簡便,此外,學校以周為單位將食譜錄入并推送給師生,努力做到校園餐飲公開、透明;
……
“人、設備和社會因素之間互動的智能化,正推動學校改革、教學和管理服務實現智能化、高效化、細致化。”刁國錫說。
智慧教學學讓教育回歸本真真
無需課本、無需紙筆,動動手指,來自各地的優質教學資源就地的優質教學資源就會以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形式于一方屏幕呈現。。“這就是我們想象中‘未來課堂’的樣子!”不少九中教師都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出過這樣的感慨。。
結合教學一體機,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高效課堂正逐步形課堂正逐步形成。依托教學助手,作業布置更加簡便,反饋渠道更加靈活活,師生互動、家校互動也更加高效。此外,學校在傳統電子書包基礎上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基于墨水屏技術的天喻墨學平板,在護眼同時保護學護學生的紙筆書寫習慣,并為精準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提供大數據支撐。融教、學、考、研、管、評、育于一體的智能一體化系統,能高效處理超過70萬條校園數據,依托數據大屏,學情分析得以以最直觀、最動態的方式呈現。
“信息技術的使用,讓知識‘活’了起來!”
在生物數字化探究實驗室,教師李玉娥利用心率傳感器、數據線和平板,為學生帶來了一堂生動的心率變化實驗課。實時變化的心率分析曲線,讓數據變得直觀、可見;自動生成的實驗報告,讓實驗變得無紙、高效。
“智能與教育的同行,提升了教學效率,推動教育回歸本真,變得簡單、專注。”李玉娥說。
智能技術詮釋育人新內涵
基于“做有品位的教師,育有品質的學生,辦有品牌的學校”這一辦學理念,九中開設素描、陶藝、乒乓球等特色課程,并積極打造創新實踐類和融3D打印、編程、機器人等于一體的創客教育課程。依托智慧校園,如今,九中的“五育”工作又有了全新的面貌。
“這是本學期引進的機械臂,它可以自主完成追蹤抓取、智能碼垛等工作,助力學生更好理解算法。”學校創客課程負責人介紹。
依托智慧校園,九中積極推動教育教學與創新科技的結合。機械臂、無人機等的應用,激發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智慧書法系統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書法教學的效率,更推動著傳統文化與科技的相互交融;除卻引進校園借閱機,學校將12余萬本館藏圖書全部錄入系統,傾力打造智慧圖書館,實現了通借通還、無人值守……
科技賦能,助推管理體系提檔升級,“互聯網+教育”,推動著教學方式的不斷革新,在與技術的攜手同行下,學校不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信息孤島,如今的九中,已在科技引領下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經由互聯網技術的彼此互通與互聯共享,九中教育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均衡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教育體系未來可期。”刁國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