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亭外風雨暴,何處悲聲破寂寥。隔簾只見一花轎,想必是新婚渡鵲橋……”11月2日,在開發區東城街道李太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年過花甲的徐菁菁正和隊友們排練京劇《鎖麟囊》。只見小小的京胡在她手中發出抑揚頓挫的聲音,仿佛在表達劇中角色的喜怒哀樂。
徐菁菁所在的京劇協會,是李太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常客”,這支隊伍也被納入開發區文明實踐活動重點服務隊伍,經常深入社區開展志愿演出。
一場場精彩的文化演出,一次次溫馨的志愿服務,一堂堂生動的理論宣講,正為開發區群眾的生活注入文明因子。近年來,開發區圍繞“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的目標,著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精心策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百姓歡迎的文明實踐活動,用文明點亮群眾的美好生活。
強“硬件”補“軟件”,文明實踐有了“家”
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陣地是前提,隊伍是核心。
去年6月,李太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正式向社區居民開放,文體室、圖書閱覽室、宣講陣地、黨建活動室、棋牌室、書畫室等應有盡有,這可樂壞了社區群眾。沒事就到閱覽室看看書,到棋牌室下下棋,成了很多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明實踐所開放以后,居民有了去處,文明實踐活動接連不斷,現在這里已經成了咱們開展文體活動的重要陣地。”社區居民王亞寧說。
政府搭臺,百姓唱戲。為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開發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抓手,依托全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已實現全覆蓋的優勢,加快推進區、鄉、村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全覆蓋,打造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目前,已經高標準建成了4個鄉級分中心、113個村級站點,覆蓋率達到100%。
陣地有了,如何把隊伍建起來、讓陣地“火”起來?在開發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志愿者成為主體力量,志愿服務成為主要活動方式。“以前隊伍相對散亂,缺少統一領導,我們從實際出發,經過層層發動,組建了理論宣講、文藝惠民演出、文明健康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下設各分支服務隊。”開發區宣傳辦公室主任姚振華介紹。
目前,開發區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注冊人員已達5000余人,開展主題百姓宣講、文化進萬家、創城志愿行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1500多場次,得到群眾普遍認可。
從“單樣菜”到“列菜單”,服務內容更貼心
11月30日,在開發區北城街道文化站,一堂別開生面的文藝交流課正在進行中。來自文藝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正和各村的文藝愛好者一起編排最新的舞蹈節目。
最近幾年,北城街道把基層文化建設列為工作重點之一,大力開展文化惠民工程,著力打造辦事處文化站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里建有農家書屋、棋牌室、活動室,室外健身器材、各類音樂器材應有盡有。此外,他們還組織成立了秦莊村文藝隊和濱河娛樂協會,除了在重要節日進行演出以外,還經常在鄉間地頭、河邊即興演出,特別是以秦莊村黃懷琴為代表的文藝隊還自主創作了歌曲《逛北城》,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了北城的風土人情。
隨著群眾需求多樣化,“文藝大餐”的種類也在逐漸多樣化。北城街道文化站設立了專門的非遺展示區,用于展示本地的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莊陶藝制作。每到周末或節假日,文化站都吸引不少陶藝愛好者和中小學生前來參觀。“不光是文藝演出,各類非遺知識講授、安全知識培訓應有盡有,盡量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北城街道文化站站長莊海麗告訴記者。
過去,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內容比較單一,文藝演出是“絕對主角”。為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開發區宣傳辦在牽頭組建文明實踐服務隊的基礎上,將服務隊能夠提供的服務內容列成“菜單”,根據群眾需求,統籌“配菜”,讓轄區群眾有選擇地享受文明實踐“大餐”。
在社區鄉村,為群眾免費義診;在田間地頭,開展病蟲害防治知識培訓;在文化廣場,送上精彩的文藝演出……一次次形式新穎、貼合實際的志愿服務活動,解決了群眾所難,滿足了群眾所需,贏得了他們的擁護和支持。
“我們的‘菜譜’隨時更新,群眾需要什么‘菜’,我們就提供什么‘菜’。”姚振華說,截至目前,開發區宣傳辦根據街道、社區報送的需求,共舉辦“送溫暖,獻愛心”“扶弱助殘”、主題百姓宣講等活動76次,送戲、送電影下鄉2177場,開展文化惠民演出260場、新農村新生活培訓40場次,最大程度地滿足了群眾需求,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
變“要我唱”為“我要唱”,群眾參與熱情高
每到傍晚,東城街道辛屯社區便民廣場就會熱鬧起來。“道路干凈又寬敞,綠蔭叢中是樓房!居民個個都夸獎,漂亮……”由一群老人自編自演的三句半《把黨贊》,已經成為不少觀眾心中的經典節目。
東城街道黨工委委員張海寧介紹,東城街道的民間文化有兩“多”,一是民間文體活動團體多,二是活動場所多,目前轄區有28支民間文化隊伍、20多個文化活動點,每年推出50多個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
群眾參與,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不斷檔”的保障。開發區在組織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注重激發群眾內在積極性,鼓勵支持群眾建設自己的文藝隊,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以社區百姓為主體的財富城秧歌隊、以老年人為主體的康樂隊、以回遷村家庭婦女為主體的大胡舞蹈隊,一支支各具特色的群眾文化隊伍,在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擔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根據各支民間文藝隊伍的特點,開發區邀請專家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指導,提升民間隊伍的表演質量,聚力打造文化品牌,讓民間文藝隊伍成為傳播黨的聲音、培育文明新風、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力量。同時,組織開展“開發區農民舞蹈大賽”“群眾文化活動周”“開發區農民消夏晚會”等活動,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由“要我唱”向“我要唱”轉變,提高了群眾參演、創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