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茌平以優質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情況進行介紹。
茌平區著眼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努力提升文化供給質量、供給水平,文藝創作進一步繁榮,文藝精品不斷涌現,文藝作品深受群眾喜愛,不僅“叫好”也“叫座”。
“我們的《承諾》《一個也不落下》等文藝作品都來源于生活。《承諾》從最初構思到搬上舞臺耗時長達3年。創作者先后召開劇本討論會10余次,前后大改劇本4次、小改幾十次,多次實地采風,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茌平區副區長宋靜說。
圍繞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茌平文化工作者們努力創精品攀高峰,成功推出山東梆子《承諾》《一個也不落下》,茌平花鼓戲《貧婦人賣子》《冤家親家》,舞蹈快書《走親戚》、舞蹈《平調大秧歌》等一批精品劇目,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較大影響。“元旦前后,山東梆子《承諾》和茌平花鼓戲《冤家親家》兩部戲曲就要參加全省鄉村題材優秀文藝作品網絡展演了。”宋靜說,全省共有39部作品入選,茌平有2部作品入選。這是繼9月25日山東梆子《承諾》代表山東參加2020年全國基層戲曲院團網絡展演后,茌平獲得的又一殊榮。
“我們在文化下鄉的過程中推出‘點單式’文化下鄉服務,群眾愛看什么節目就排演什么節目,讓群眾需求與文化精品精準對接,《一個也不落下》《承諾》等劇目演出時,觀眾場場爆滿。”宋靜說。今年,茌平采用區鎮村三級聯動“四個一批”的演出方式,即爭取上級送一批,集中采購一批,鄉鎮(街道)自演補貼一批,區劇團送戲到村一批,其中上級院團送節目35場、財政集中采購綜藝節目200場、區山東梆子劇團下鄉送戲225場,各鄉鎮(街道)自演290場。并首次為城市小區招標30場節目,送節目到社區。
茌平區積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扎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發展,讓傳統文化對接現代需求。今年,該區擺渡口秧歌、花鼓蕩戲、袁氏接骨膏餅3個非遺項目獲批省級非遺。目前,茌平共有5個省級非遺項目獲批。茌平區還積極推進“互聯網+文化”,讓優質文化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疫情防控期間開通圖書館網上閱讀新功能,投入資金3萬余元,購置了電子圖書、報紙、期刊及有聲讀物等,讓市民宅在家里就能享受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