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公共資源“陽光交易”,更好地提效能優環境促發展。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堅持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實現交易流程再優化、重點領域再突破、服務效能再提升,為優化招投標營商環境,打造公共資源交易名片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今年1至11月份,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交易事項2328項,成交金額414.93億元。
靶向攻堅,推進交易服務新突破。今年9月2日,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獲悉省級平臺9月25日以后不再預約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項目場地。為確保我市開評標工作順利進行,該中心主動研究有關文件,提前介入。9月9日,該中心收到市水利局開評標場地協調通知,得知尚有6個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項目未走開評標流程。為確保在省級平臺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項目正常開評標工作,該中心第一時間安排相關人員趕赴現場,加快工作進度。
9月24日,第一個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項目——聊城市冠縣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項目在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評標;9月29日,我市5個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項目在該中心開評標;9月30日,共有15個項目(含10個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項目)在該中心開評標。該中心采取將專家名單、保證金明細延后打印等措施,有序安排代理機構進入評標區,加大巡場力度,并提前安排專人24小時盯標、靠上服務,同時公布應急保障電話,確保各招投標主體在發現問題后能夠第一時間解決,確保所有項目開評標工作順利進行。
面對“大考”,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不等不靠,主動服務、積極作為,用實際行動確保了我市涉及金額6.76億元的18個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項目順利完成開評標工作,為全市重點項目、民生工程的有序開工貢獻了一份力量。
不僅在靶向攻堅,推進交易服務上尋求新突破,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還著力在四個“破解”上下功夫,深化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公共資源交易體系,持續轉變職能,提升效能,激發動能,優化環境,助力聊城高質量發展。
推進遠程異地評標,破解地小人熟帶來的各種問題。為從源頭上預防腐敗行為,該中心依托互聯網技術,推進遠程異地評標,將招標人、投標人與評標專家從地域上最大限度地隔離。今年5月,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與泰安市交易中心簽訂遠程異地評標協議,6月份,確定了冠縣、高唐、茌平、陽谷、東阿5個縣(區)為市縣遠程異地評標試點單位,并制定了統一的遠程異地評標工作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6月30日,我市首例市縣異地評標項目——高唐縣梁村鎮韓寨糧所儲糧能力改造項目異地評標工作順利完成。該項目以高唐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為主場,以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為副場,5名評委分別在兩地電子評標室,通過聊城市電子開評標系統進行遠程異地評標。目前,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先后與高唐縣、茌平縣、冠縣、泰安市交易中心開展了市(縣)遠程異地評標項目12個。
擴大暗標評審應用范圍,破解主觀傾向問題。為完善“評標者不知情,知情者不評標”評審機制,使招投標更加公平、公正,該中心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進場交易項目全部實現技術暗標評審的基礎上,推行預算金額在500萬元以上的采購類項目實行技術暗標評審。
推行開標不見面,破解跑腿難點。12月4日上午9點,來自江蘇、天津、四川等六省市的140家企業參與聊城大學工程技術與現代農業產教融合建設項目投標,而開標室內只有3名代理公司工作人員有條不紊進行解密唱標,僅用51分鐘就完成了項目開標工作。這種“不見面開標”新模式將項目的開標由線下“面對面”變為網上“鍵對鍵”。9月份,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不見面”開標大廳建設完成,截至目前,45個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項目已作為試點采用“不見面”方式進行開標。
線上線下同發力,破解人員聚集難題。為應對疫情大考,該中心創新舉措,線上線下兩點發力,解決聚集開評標難題。線下制定管理規定,明確進場人員數量、管理要求。嚴格開評標現場疫情防護“124”管理制度:每1小時為參與活動的人員測量一次體溫,每2小時進行一次地面消毒,每4小時提醒交易主體更換口罩,抓好現場管理,確保防疫到位;線上同步在中心網站發布相關通知,創新無接觸郵寄(遞送)電子標書及CA鎖,云視頻直播開標現場探索實行“不見面”交易。通過建立疫情防控常態化制度,保證了我市公共資源交易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