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莘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干部到莘縣大張家鎮紅廟村中共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接受黨性教育,重溫入黨誓詞。
“作為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創建的最大的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可靠的后方和敵我決戰的主要戰場,冀魯豫邊區為我國革命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日戰爭時期,楊得志率領八路軍部隊轉戰冀魯豫邊區,立下了赫赫戰功。‘一代忠勇之將’楊得志的抗戰故事至今仍被人傳頌……”充滿感情的講解詞,讓參觀者深受感動。
1941年7月1日,冀魯豫、魯西(不含湖西)兩區黨委在觀城紅廟(今莘縣大張家鎮紅廟村)合并為新的冀魯豫區黨委。冀魯豫軍區、魯西軍區(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三旅兼)及其所屬部隊從當年6月13日開始合編為新的冀魯豫軍區,并于7月7日成立,兩軍區主力部隊統一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楊得志任第二縱隊司令員、區黨委委員。
當時,冀魯豫軍區機關常駐觀城縣的紅廟、焦村、耿王莊村等村莊,很多鄉親都和楊司令拉過呱、共過事。有一年麥收期間的一天,忽然電閃雷鳴,大雨將至,焦村村民張安鑫的父親為沒有東西蓋麥垛急得直跺腳。楊得志得知后,揭起自己鋪的葦席送給了張安鑫父子。還有一次,楊得志發現軍區伙房借用村民張信吉家的鍋做飯,燒裂了一道縫,只賠了八角錢,還不夠幾個釘子錢,便責令伙房按當時的物價進行賠償。張信吉再三推辭,楊得志堅持把錢給他。
1943年6月下旬,楊得志和冀魯豫區黨政軍領導研究決定:打擊盤踞在根據地中心區附近的偽軍文大可部,文大可部駐扎在朝城縣(今莘縣朝城鎮)。針對敵人的弱點,楊得志命二、三、四分區各派一個團擔任主攻,并與民兵大隊配合,于7月9日夜開始向朝城南部的敵人發起進攻。僅3天時間就拔掉了92個據點和碉堡,斃俘敵700余人,繳獲一批武器,收復了朝城周圍的大部分地區。從此,文大可再也不敢進犯根據地中心區了。
1944年2月,楊得志奉命率回民支隊及軍區5個團開赴陜北保衛延安。臨行前,他思緒萬千。在他的回憶錄《橫戈馬上》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在華北7年多,其中在冀魯豫5年零3個月的艱苦生活就要結束了,我和幾十萬患難與共、血肉相連的父老鄉親就要告別了,我和同生死共命運的戰友、同志和部隊廣大指戰員就要分手了。我最不忍離別的,是埋葬在這片神圣土地上的戰友、同志和骨肉同胞……”
近年來,莘縣大力挖掘整合紅色資源,打造獨具魯西特色的中共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冀南區黨委舊址、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等長達80公里的“紅色長廊”,高標準打造黨性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了貫通莘縣南北的紅色旅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