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入駐聊城的共享電單車企業越來越多,共享電單車在市民生活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記者在水城街頭探訪發現,目前市面上的共享電單車都尚未配置安全頭盔。在出行佩戴頭盔漸漸成為新風尚的水城,共享電單車該何去何從?相關部門又采取了哪些推進措施?對于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進行了詳細了解。
方便快捷共享電單車成市民出行好伙伴
近幾年來,細心的市民會發現,水城街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的身影。從2019年聊城市引進共享型公共自行車系統,到后來陸續上線的永安行共享助力車、共享電單車,再到現在青桔騎行、哈啰出行、美團出行、小遛共享等多家共享電單車企業入駐,共享單車的類型越來越豐富,為市民解決出行難題提供了多元化的解決方案。而這其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要數共享電單車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市民選擇電單車出行的原因主要是使用方便、速度較快、價格便宜,基本可滿足市民的近距離出行的代步需求。目前,市面上共享電單車使用價格有的是2元/半小時,有的是2元/15分鐘,雖有時會根據情況收取一定調度費,但總體來說,價格可以被大多數市民接受。
“我平時經常使用共享電單車,因為它很方便,而且綠色環保。”家住開發區的商先生告訴記者,他經常去東昌湖附近打球、跑步,每天都會選擇騎共享電單車前往目的地,“家門口和目的地都有停車點,騎車比開車方便”。
沒有頭盔市民出行存在安全隱患
隨著聊城市“一盔一帶”活動的開展,特別是今年以來,聊城市交警支隊在全市逐步倡導開展了免費使用愛心頭盔活動,佩戴頭盔出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習慣。
雖然佩戴頭盔已經成為水城市民出行新風尚,不過記者在城區探訪了青桔騎行、哈啰出行、美團出行、小遛共享等多家公司的共享電單車投放點,尚未發現共享電單車配有安全頭盔。
“現在大家的安全意識都提高了,共享電單車速度也比較快,更應該佩戴安全頭盔,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配置,這樣對于騎行者來說最方便。否則,騎共享電單車還得隨身自備頭盔,就太麻煩了。”對于這個問題,不少市民表達出類似觀點。
部門約談共享電單車將配置頭盔并上牌
記者從市交警支隊法規科了解到,現在交警部門已經對聊城各共享電單車運營公司進行了單獨約談,督促各公司在一個月內完成共享電單車上牌和頭盔配置。一方面,這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相關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進一步規范車輛的管理,保證騎行者人身安全。
“共享電單車無法像普通電動車那樣上牌,所以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號牌,更準確的說法是運營公司自己的識別標識牌。”聊城市交警支隊法規科科長孫孟嶺告訴記者,現在聊城共享電單車運營公司共5家,由各公司負責自己車輛標識牌的制作和安裝。
孫孟嶺表示,生活中,經常有共享電單車騎行者逆行、闖紅燈或占用機動車道,安裝標識牌后,這些違法現象將得到更好的管理,“騎行電單車時需要掃碼,都是實名制,車輛上牌后結合監控設施,會很容易確定違法者個人信息”。
對于安全頭盔配置,孫孟嶺介紹,現在企業方面大致提供了兩種方案,一種設置有智能鎖,騎行者需先掃碼打開頭盔,隨后才能掃碼騎車;另一種是使用軟繩進行拴系,防止頭盔丟失。
目前,各共享電單車運營公司正在積極開展相應工作。永安行共享電單車聊城項目部經理韓再峰告訴記者,現在公司已經與交警部門做好對接,下一步將積極配合部門工作,把標識牌和配置頭盔工作落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