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走進高唐縣尹集鎮劉王村,無人機正在麥田上空進行飛防作業,微風拂動起千層麥浪,陣陣麥香沁人心脾。“目前,我們村合作社已經完成了兩次小麥條銹病防治,過不了幾天,小麥就能收割啦!”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慶看著馬上就要熟透的小麥,高興不已,“這將是合作社收獲的‘第一桶金’。”
“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今年以來,尹集鎮認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把“金鑰匙”,聚焦土地規模化運營,把農民從土地里解放出來,成功打開了鄉村振興的“致富鎖”。與以往合作社土地流轉不同的是,該鎮探索出“保底收入+收益分紅”的模式,讓農民在土地流轉中享受到更多的紅利。
“土地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很多村民擔心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所得收益不如自己種植的收益高。”尹集社區黨委書記韓方躍在走訪中了解到,僅有流轉土地的保底收入并不能提高村民入股合作社的積極性,為讓大家在土地流轉中獲得最大收益,韓方躍與各村黨支部多次商議,提出“保底收入+收益分紅”的土地流轉新模式,并將轄區內的劉王村作為試點村。在這一模式下,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帶著土地入股合作社,成為持有股份的“股民”。
“不僅有土地流轉費用,還有收益分紅,平時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一塊地掙三份錢,一年能多收入五六萬塊錢!”李英生是劉王村村民,嘗到土地流轉甜頭的他,逢人就夸贊。
合作社流轉的土地增多,合作社人手、機械不夠,土地如何管理?鎮黨委、政府經多方考察,決定引進山東高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對三方資源進行整合。各村將合作社內的流轉土地以每畝(1畝約合666.7平方米)500元的價格集中托管給該公司,由公司負責合作社流轉土地的管理,包括播種、施肥、打藥、澆地、收割等農作物種植的各個環節。
“為了提高公司管理的積極性,我們把土地收益的30%拿出來,給公司分紅,其余收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給社員分紅,一部分給村集體和合作社,用來增加村集體收入,維持合作社運營。”韓方躍說。
“原以為合作社把土地托管給公司后,我們有農用機械的村民就沒活干了,沒想到,不僅有活可干,還比以前多了不少。”張賀軍是劉王村村民,托管公司得知他家里購置了秸稈還田機、播種機等大型機械,一直與其保持合作關系,現在,劉王村合作社流轉土地的秸稈還田、播種等全部由他完成。“今年,我光在我們村就掙了2萬多塊錢!”張賀軍說。
目前,尹集鎮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管理的土地達到11000多畝。此外,為了讓合作社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市鄉村振興服務隊投資90萬元在劉王村建設了一座大型糧倉,可容納2000多畝地的糧食。今年小麥收獲后,合作社就可以先將糧食集中儲存在糧倉內,再根據糧食價格走勢,選擇合適的時間售賣,最大限度地提高糧食種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