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飄香,豐收在望。6月3日,看著新修建的村南大街和村東大街,東昌府區斗虎屯鎮于樓村村民盧武江喜上眉梢。“多虧了第一書記的幫助,村里道路終于修好了,今年過麥大家再也不用擔心聯合收割機進不了村啦!”
于樓村地處東昌府區與臨清市交界處,經濟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尤其是村內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車輛進出比較困難。村干部反映,一到下雨天,村民都不愿意出門,生怕弄一身泥水。
行路難是于樓村“第一難”,修路是全體村民的共同心愿。來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第一書記廉慶先時刻把修路這件事放在心上。他經過走訪調查發現,于樓村南大街和東大街需修繕的道路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需要資金15萬元。廉慶先一方面向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申請修路資金,一方面與村干部研究制定施工方案。
資金到位后,廉慶先與村干部立即行動起來。清理破損路面,重新打牢地基,澆筑混凝土……廉慶先緊盯修路的每個環節,嚴抓工程質量。在修路的同時,廉慶先多方聯系苗木資源,在道路兩側栽植了海棠、月季、紅葉石楠等綠化苗木1萬余株。
自2019年6月全市第四輪“雙聯共建”工作開展以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堅持規劃引領,多方籌措資金,精心編制完成了《于樓村村莊規劃》,為于樓村擘畫了鄉村振興藍圖。
除了行路難,吃水難、灌溉難也是于樓村村民面臨的難題。廉慶先在幫助該村修路的同時,也在積極幫助村民解決吃水難和灌溉難的問題。
村民反映,村里吃水用的機井壞了近半年時間,抽出來的水含沙量大,洗菜、洗衣服都成問題。廉慶先積極聯系打井隊,給村里新打了一眼機井。另外,針對村民反映的河道淤積問題,廉慶先聯系工程隊,將河道加深了2米,使于樓村750多畝(1畝約合666.7平方米)農田“喝”上了黃河水。
因為于樓村地處河流下游,所以加深河道并不能徹底解決村民灌溉難的問題。原先,河里沒水時,村民們依靠之前村里打的21眼機井來灌溉。“用機井澆地時,村民需要把自家的泵投放到30多米深的井中。泵很重,必須兩個人才能抬動。”于樓村黨支部書記鄭子帥說,“每次澆完地,還得把泵取出來,特別不方便。”
為此,廉慶先協調資金3萬元,改造機井10眼,并為所有機井都安裝了公用水泵,解決了原來每家每戶自行安裝水泵的難題,將更多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大大方便了群眾。
于樓村“三大難”問題解決了,可廉慶先并沒有放松下來。在他的辦公桌上,還擺著一系列工作計劃:加快村黨建活動陣地建設,修建村文化休閑活動廣場,擴大大蒜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