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農村,很多人腦海中還會閃現出“臟、亂、差”的印象。近年來,莘縣十八里鋪鎮堅持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總目標,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場硬仗來打,全鎮農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如今,漫步十八里鋪鎮各村莊,全新的鄉村面貌令人眼前一亮。巷道間花木錯落,村邊綠水悠悠,昔日的落后鄉村正在蝶變。
□本報記者 蒲二利 本報通訊員 徐君
“群雁”奮進 村莊蝶變
在十八里鋪鎮薛廟村,道路兩旁隔不遠就擺放著一個垃圾桶。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每個垃圾桶下面,都有一個方方正正的水泥槽。這是村里為了防止垃圾桶移位而建的。每個細節都做到位,這是該村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堅守的準則。
“村里現在的環境真是太好了。”薛廟村百歲老人薛富貴出了家門逢人就說。干部帶頭、群眾齊心,帶來了該村人居環境的蝶變。今年春節期間,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王學更召集返鄉人員齊聚一堂,表達了為村莊發展作貢獻的想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不久,王學更個人墊資20余萬元,重新翻修了三條主街,修通了到戶下水道,在路兩側修建了小花池。干部帶頭沖在前,這大大激發了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村里的老黨員延巧蓮、王春貴、王秋海等義務幫忙栽植樹木、澆水,家家戶戶主動清掃房前屋后的垃圾。
現在的薛廟村,廢舊坑塘整治后栽植了垂柳,5處殘垣斷壁全部拆除,街巷兩側種植了100余棵黑松樹、85000棵小黃楊、200棵垂柳、300余棵月季,小花池里鋪植了草坪,高矮綠植錯落有致,各色花草隨風而舞,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干部的引領與實干,帶來了村莊的蝶變與發展,群眾的幸福感明顯提升。
化零為整 變廢為寶
十八里鋪鎮高莊村村南有一處廢舊坑塘,4年前,這里是個垃圾場,如今,這里已經是綠樹環繞、水波蕩漾的魚塘了。
此前,這處廢舊坑塘被八九戶村民占有,不僅不能規模化利用,還成了村莊環境的“大傷疤”。位于村東、村西的兩處廢舊坑塘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這些坑塘一定得收歸集體。”村黨支部書記李云彩下定決心,要扭轉村莊環境差、村集體經濟收入少的局面。李云彩帶著村“兩委”成員,逐戶做工作,最終將廢舊坑塘統一收歸村集體所有,然后對外承包。村集體收入提高了,村黨支部將收入用于公益事業,為村里打了十眼機井,并建設了配套設施。逢年過節,村里還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米、面、油等慰問品。
乘勢而起 全面提升
今年春天,十八里鋪鎮抓住植樹造林的黃金時節,投資50余萬元,購置樹苗1萬余株,在全鎮69個村莊主要街道進行栽植,截至目前,綠化苗木成活率在90%以上。
該鎮還緊抓各級黨委、政府支持人居環境整治的機遇,對殘垣斷壁、廢舊坑塘等“硬骨頭”進行強力整治,鎮黨委書記、鎮長、包管區領導、管區書記、村黨支部書記聯動對全鎮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觀摩,對標先進村莊,對落后村莊全面提高整治驗收標準,掛圖作戰、銷號管理,全方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截至目前,十八里鋪鎮共拆除殘垣斷壁210處,整治廢舊坑塘40個,68個村莊啟動公園修建等項目,一幅幅潔凈、宜居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漸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