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的觸角延伸到最細微的角落,當電子書用手機掃碼唾手可得,你還會留戀紙質書嗎?或者說,你還愿意找個樹蔭坐下來捧一本書看嗎?
這樣的問題,相信不止一個人想過。是呀,還有什么比在街頭轉角遇見一本書更浪漫的事兒呢?
近年來,聊城致力于打造“書香聊城”品牌,2020年出臺了推進實體書店建設的實施意見,大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近期聊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金點子”征集活動中,更有不止一位市民提到了這樣的建議:希望充分利用公共場所,在人流量大并且駐足時間長的地方設置流動圖書館,讓滿城書香浸潤心靈,推動市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希望流動圖書館能留住更多人的心
市民吳女士,老家在大連,她的母親每年固定時間從大連來到聊城幫她看孩子。多年過去,他鄉的陌生感漸漸消失,在聊城的生活,特別是口袋公園的存在,讓老太太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
“每周固定時間,我媽就去家門口的公園,和一些老朋友彈琴、唱歌、排練節目,生活過得充實又快樂。”吳女士說,“年近古稀的媽媽在聊城找到了歸屬感,我們兒女也可以安心工作了。”
在吳女士看來,就像口袋公園拴住了老人的心,她希望能通過一種生活方式,讓更大范圍的市民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所以她在此前創城“金點子”征集活動中,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希望在湖邊、河邊、人流量大并且駐足時間長的地方,設置流動圖書“餐車”,借書買書均可,讓更多人能更方便地看書。
吳女士的想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用她自己的話說,雖然小時候家里并不富裕,但一直有書香伴隨成長,如今自己的孩子也是在“書窩”里長大的,讀書帶給孩子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每次出門旅游,吳女士都格外注意外地城市的書店。揚州、成都、深圳、重慶、上海、北京……很多地方的書店,都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在揚州,一個24小時的書店就開在一條河邊,白天玩累了,晚上去書店看看,刷身份證就能看書,感覺特別好。”吳女士說,因為共同關注親子閱讀,她和很多朋友還曾經在古城區等地方組織過多次圖書“跳蚤市場”,孩子們的欣喜讓他們深受觸動。
不能忽略老年人閱讀需求
與吳女士的觀點差不多,市民于先生同樣在創城“金點子”征集活動中提交了這樣一份建議:希望在綠樹成蔭的人行步道下,設置免費讀書櫥柜和長凳,市民走累了,可掃碼打開櫥柜讀書“充電”。
“畢竟一個城市品位的提升,在于居民綜合素質的提升。提高素質,閱讀是良藥。”于先生說,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不只是長期的思考,也是因為一次經歷。
于先生的父親住在開發區,這幾年,開發區變得越來越漂亮,老爺子喜歡在人行步道上散步,他有空了,也會和老人一塊兒走走。“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的感覺特別好。”于先生說,有一次老人走累了,坐在路邊的椅子上休息時提到,如果這時候身邊有本書看就好了。
“這樣一個時刻,讓我進一步認識到,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機,他們的閱讀需求我們不能忽視。”于先生說,何況,電子閱讀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紙質書。
一本書,可能就是一個“小火苗”
在網絡高度發達,閱讀變得極為便利的當下,在路邊設置流動圖書館,還有必要嗎?可行性有多大?
于先生說,作為一名教師,他的很多學生以及學生家長也都認為,電子閱讀和紙質書,不是互相取代的關系。
吳女士表示,打造“書香聊城”,就需要先打造一個全民閱讀的環境。電子閱讀和紙質書,各有各的優勢。從實地體驗、親子閱讀、書籍覆蓋面角度,甚至單純從視力保護角度,流動圖書館都有存在的必要。更重要的是,群眾的閱讀習慣,是需要培養的。就像家門口的“口袋公園”,路邊的一本書,可能就是一個“小火苗”,讓人們愛上讀書,進而讓書香成為一座城市的眷戀。
在吳女士等人看來,流動圖書館的運作,可能會面臨一些資金上的問題,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可以提升全民閱讀和全民綜合素質,應更多地關注其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