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記者走進度假區李海務街道看到,條條鄉村公路縱橫交織,從主干道延伸到鄉村沃野,延伸到百姓家門口。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李海務街道譚莊村、劉道之村等村莊發展起果蔬種植、康養旅游等特色產業,同時也建成了一條條服務優質產業的“四好農村路”。
曾幾何時,“晴天滿身土,雨天兩腳泥”是李海務街道農村道路的真實寫照。落后的交通嚴重制約著街道經濟發展,“要致富先修路”成了百姓的共同心聲。
群眾盼的,就是政府要干的。4年來,李海務街道加大農村公路投資建設力度,完成農村公路建設33.978公里,打通了一批“斷頭路”,為群眾出行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條件。
路通百業興,道順民心暢。李海務街道逐步建成了以街道駐地為中心,各村為節點,連接城鎮、輻射鄉村,方便快捷的農村道路網絡,較好地解決了農民出行難、送貨難問題,促進了沿線村莊人居環境、農業產業、鄉村旅游的整體提升。
劉道之村是李海務街道最早修建農村公路的村莊。該村依托便利的交通環境,建起了溫泉旅游度假村,發展鄉村旅游,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30余人,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8萬余元。今年“五一”假期,劉道之村舉辦了蒲公英文化節,精彩的文藝表演、非遺展演以及文旅產品展示等吸引了大批游客。
“能進出大卡車,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看著滿載新鮮蔬菜的貨車從村莊平穩駛出,譚莊村村民譚相前感慨道。
如今,譚莊村鋪上了水泥路,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美麗鄉村。該村金水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了150多個高標準大棚,所產西瓜、西紅柿、香瓜、草莓等優質果蔬,沿著公路運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年產值達1000萬余元,并發展為“聊·勝一籌!”品牌農產品生產基地。“合作社+生產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模式引領群眾踏上了致富路。
“黨的政策就是好,公路修到家門口,卡車多裝又快跑,多種果蔬錯不了。”賣綠色果蔬、接待外地客商……摸著一天天鼓起來的腰包,村民譚相玉激動地說,農村公路成了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從羊腸小道到砂石路,再到水泥路、柏油路,路在變,群眾的思想意識也在變。“道路不通暢,本地資源再豐富也沒用。只有修好、管好農村公路,才能更好地承載廣大群眾的美好生活。”李海務街道辦事處主任王建泉深有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