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聊城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工作室主任姚炳輝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初識扶貧 寫下萬字報告
“我與扶貧工作結緣始于1994年。”6月21日,姚炳輝對記者說,當時,東阿縣正在向上級爭取扶貧政策,需要一份黃河灘區和沉沙池區的調研報告,就從縣直部門抽調了23人,由他負責協調管理。
“當時工作條件很艱苦,我們白天去野外調查,晚上在辦公室梳理匯總數據和資料。”姚炳輝說。
工作了37個日夜后,野外調查結束,姚炳輝帶領的團隊形成了一份有數據、有圖片,有現狀、有原因,有優勢、有建議的高質量的萬字調研報告。
隨后,東阿縣被省政府正式批準為省級重點扶貧縣,為大規模扶貧開發爭取了政策、資金和項目。不過,東阿縣的脫貧之路還很漫長,姚炳輝仍然在路上。
主政一鎮 發展富民產業
2000年3月,姚炳輝被任命為東阿縣劉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3年后被任命為黨委書記。劉集鎮位于黃河灘區、沉沙池區的交匯點、重疊區,也是東阿縣最貧困的鄉鎮之一。
當時,劉集鎮農民種植的多是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經濟效益低。姚炳輝確立了發展果業、畜牧、蔬菜、桑蠶四大產業的思路。僅3年的時間,全鎮發展黃金梨1.2萬畝(1畝約合666.7平方米)、畜牧小區120個、蔬菜4000畝、桑園2000多畝,并舉辦了梨花節暨黃金梨項目合作洽談會。
2005年,劉集鎮在全省扶貧重點鄉鎮考核評比中,被評為“全省扶貧開發紅旗鄉鎮”。
“至今,劉集鎮很多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仍是林果、蔬菜、畜牧等產業。”姚炳輝對記者說。
至此,姚炳輝的扶貧路還很漫長。
分管一縣 打造金字招牌
2007年11月,姚炳輝開始擔任東阿縣副縣長,分管東阿縣農業、扶貧等工作。
“東阿因黃河導致貧困落后,我們要發揮黃河的優勢,在黃河上做文章,趨利避害,讓劣勢變優勢。”姚炳輝說,東阿黃河鯉魚是東阿的品牌,在擴大養殖面積的同時,還要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
2013年,東阿黃河鯉魚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同年,東阿縣被中國漁業協會命名為全國唯一一個“中國黃河鯉魚之鄉”,這是一塊提升產業附加值的金字招牌。
還是在2013年,東阿縣黃河沿岸被命名為“東阿黃河國家森林公園”,這塊金字招牌在擴大就業,增加貧困人口收入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姚炳輝分管一個縣的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接下來是更大的平臺。
集中攻堅 建立長效機制
2015年12月份,聊城市打響5年集中脫貧攻堅戰。隨后,姚炳輝調任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隨后,姚炳輝走遍了全市所有鄉鎮(街道)、重點貧困村。他不僅牽頭制定了一批脫貧攻堅的政策性文件,而且探索實施了很多創新做法,建立起脫貧攻堅長效機制,例如針對特困群體,推廣“鄰里互助+集中供養+日間照料”三位一體模式,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充分肯定。
在姚炳輝的謀劃推動下,聊城率先在全省出臺文件,持續跟蹤監測有返貧和新致貧風險的困難群體,將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即時幫扶管理。
如今,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姚炳輝已調任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工作室主任,踏上了一個新的征程,前方是一個更大的課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