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清市新華路街道,就有這樣一位“新農人”,他放棄了高利潤的鑄造業,選擇從事綠色生態養殖。他就是刁莊村的養雞專業戶鄭其申。
7月14日,記者來到刁莊村,遠遠地就看見村北樹林中有三座高大的養雞大棚,大棚塑料頂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白光。40歲的鄭其申謙虛地說:“對于養雞來說,我還是新手。”
2010年鄭其申中學畢業后,跑過運輸、拉過煤,還干過電機殼鑄造。“搞鑄造是家庭作坊式的,污染嚴重。2020年,我轉行開始養雞。”鄭其申說。說得容易,但是當初轉行的時候,鄭其申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那時,他想過很多要做的行業,包括繼續拉煤、運輸廢鐵。“咱不能為了掙錢再犧牲環境。”鄭其申說,每一個思路都琢磨了又推翻,推翻了再琢磨,好多天也沒有“憋”出更好的主意。
有一天,鄭其申跟姐夫趙景懷在一起吃飯,趙景懷是養雞大戶,養了30多年,規模達到3萬多只。席間,趙景懷說:“其申,養雞也是一個很好的路子,最起碼我可以做你的技術指導嘛!”這一句話讓鄭其申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和妻子商訂了投資養雞的事。
2020年3月,鄭其申投資100萬元,建設大棚雞舍3座,購進雞苗11000只。開始的時候,鄭其申一直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地去管理。去年夏季的一天,白天天氣炎熱,但到了傍晚,氣溫驟降十幾攝氏度。第二天早上,鄭其申發現,小雞一個個凍得渾身發抖,不吃食,拉綠便,一點精神也沒有。他連忙跑到姐夫那里問情況,得知是因為突然降溫引發的腺胃炎。他顧不上吃飯,立即跑到獸醫站買藥,回到家精心飼喂,直到這些雞苗恢復了健康,才松了一口氣。為了實現生態養殖,基地所使用的飼料,包括玉米、麥麩等,都是鄭其申自己加工生產的。
養雞項目投資大、見效慢,工作很辛苦,鄭其申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開風機、打料、上料、上水、分揀雞蛋,下午上料、上水、撿蛋、出糞,晚上蓋棚、巡查。
談到今后的發展,鄭其申說:“我打算再建設5個養殖棚,把飼養規模擴大到4萬只,并發展種養結合的特色農業,帶動附近鄉親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