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各級黨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
不久前,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課教學部黨總支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這也是該校思政教育的成果體現。為切實講好“大思政課”,學院將思政教育與育人實踐融合,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文明校園融合,與山東省優質校建設融合,與英模文化融合,實現思政育人由一元向全域、由單線模式向多線模式、由注重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向“三全育人”的嬗變。
創新思路 讓思政課堂“活”起來
“村里建了高標準蔬菜大棚,直播帶貨打開了蔬菜的銷路……”
那場數百萬扶貧干部爭分奪秒、苦干實干、傾力奉獻的脫貧攻堅戰,最終為貧困群眾帶來了哪些改變?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不久前的一堂思修課上,2019級醫學口腔技術三班學生程俊萌聲情并茂地講述了自己家鄉的脫貧故事,引發了在場師生的強烈共鳴。
“傳統的思政課,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而現在,學生是主講人,老師坐到臺下當‘學生’。”思政教師胡春霞如是闡釋教學設計思路,“身份的轉換讓我們換了一種思維方式,得以重新審視、思考‘學生喜歡的思政課堂究竟該是什么樣,學生喜歡的思政老師究竟該是什么樣’。”
這是該校“讓思政課堂‘活’起來”理念的一個生動體現。實際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育的鮮活與精彩,遠不止于此——
在全國文明校園創建過程中,開設“中共黨史教育”“圖說國史”“聊城紅色記憶”等特色選修課,搭建起符合高職生學習特點、凸顯地方特色的“3+X”思政課課程體系;
課外時間,開展誦讀紅色家書、觀看紅色電影、撰寫紅色征文等系列體驗式活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
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實施“六個一百”工程,即100集“聊城黨史上的今天”微視頻、100個黨員訪談視頻、100個聊職學子心中的英模、100部紅色書籍、100部紅色電影、100首紅色歌曲,引導師生進一步了解黨史、傳承紅色基因;
基于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建設了魯西“四史”主題教育館,開辟了“校園長征路”;
……
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延伸到校園的每個角落。正如聊城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徐龍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好的思政教育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還存在于學校整體的氛圍中。”
挖掘內涵 讓本地資源“動”起來
“娘,兒又要出遠門了,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要翻好幾座山,過好多條河。”
“三兒啊,咱不去不行嗎?”
“不行啊,娘,咱是黨的人,咱得給公家辦事啊。”
30余年過去,孔繁森在第二次援藏前與母親的這段對話,至今仍令很多人感動不已,而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的原創紅色劇目《你就是山》,不僅在舞臺上生動再現了這段感人故事,更借助“學習強國”平臺,讓聊城的英模文化走向全國。
“我們一定要主動承擔起地方高校的職責和使命,把紅色文化挖掘好、利用好,堅定地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019年,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孔繁森精神與紅色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靳鳳蓮代表聊職人作出承諾。
兩年來,學院實施了“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工程,承辦了全國孔繁森精神研討會,編寫了《新時代的召喚:孔繁森精神》《你就是山——追尋孔繁森的足跡》等系列書籍,舉辦了聊城市“傳承紅色基因、講好‘四史’故事”比賽,以“孔繁森精神”為內核編寫的系列書目已列入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叢書。這是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思政教育、發揚紅色文化的有益嘗試。
近年來,學院積極將英模精神融入思政課堂:與市委黨校合作,建設了聊城市第一所“黨校分校”;與市委黨史研究院合作,編寫了《追憶與傳承——聊城革命人物故事》系列叢書;與市委組織部合作,承擔了孔繁森黨性教育基地課程開發設計、現場教學點打造、宣講員選拔培訓等工作。目前,學院共獲國家級標志性成果30多項、省級標志性成果60多項。
師生攜手 助思政教育“走”出去
“在物質和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科研工作者們開始了研制‘兩彈一星’的征程,也將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永久地鐫刻在中國大地上。”6月30日,韓秀婷等幾位思政教師走進東昌府區古樓街道湖北社區,開始了他們的義務宣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社區居民陳娟說,“與研制‘兩彈一星’的革命前輩相比,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青年一代,我們也要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需要的地方,成就出彩人生。”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積極與東昌府區柳園街道龍山社區、新區街道振興社區等建立聯系,并與湖北社區共同建成聊城市第一所“社區黨校”,打造了“紅帆領航”宣講品牌。通過一次次宣講,學院持續推動英模文化進基層,讓英模文化走進群眾心間。
可以看到,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的這堂“大思政課”,正逐步從校內“走”向校外,而學院的學子也在正能量的感召下,積極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學院畢業生、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管護師肖靜馳援湖北,并在抗疫一線勇擔職責、火線入黨;疫情防控過程中,周慧強、崔文崢等一批醫學系青年第一時間投身家鄉的防疫工作,用志愿服務弘揚雷鋒精神;近年來,學院學生先后為全國兩會、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提供服務,彰顯了聊城市的職教力量;學院學生連續4年在全國高職院校護理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在思政育人理念引領下,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了大批高端、優質人才,正為聊城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日臻完善、思政理論研究的日趨深入、社會大課堂與學校小課堂的同向用力,共同推動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育取得豐碩成果。幾年間,學院團委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英模文化”獲評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一校一品”品牌,“山東高校思政課教學名師高瑞鵬工作室”被《中國教育報》專題報道……如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的這堂“大思政課”,正在全域思維引領下,演繹著思政育人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