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兩層小樓干凈又氣派,村中主街道寬闊整潔,道路兩旁的樹木郁郁蔥蔥,創意獨特的墻體畫讓整個村莊沉浸在文化韻味中……炎炎夏日,走進東昌府區堂邑鎮教場李村,這個頗具現代氣息的新農村讓人印象深刻,村民無不夸贊村里的環境優美。5年前,教場李村還是省定貧困村;2020年,教場李村蝶變為“全國文明村”。如此巨大的反差,短短數年之間,為何發生在這個魯西小村?
■本報記者 林金彥
貧困村變身美麗鄉村
走進教場李村,墻上一幅幅3D場景展現在眼前:魚兒在山清水秀的景色中戲水、一座座豐收的糧倉、盛開的向日葵……精美生動的畫面,讓村民和游客忍不住走近欣賞,爭相拍照打卡。“我們結合傳統文化故事,創作了30處3D墻體彩繪,設計了7處燈光投影。”教場李村黨支部書記李金嶺說。
教場李村位于堂邑鎮駐地北1.2公里處,全村共有159戶610人。近年來,該村大力開展“優美鄉村、平安鄉村、文明鄉村”創建活動,重點實施雨污分流、胡同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弱電改造工程。2020年,教場李村成功創建為省級美麗鄉村。
在教場李村道路兩旁,今年新栽植的600余株薔薇開得正盛,淡淡清香沁人心脾。在村莊原有綠化的基礎上,教場李村種植了國槐、紅葉石楠、北美海棠等花灌木1244株,金葉女貞、扶芳藤、月季等綠植3100平方米。因村內土地呈堿性,該村通過施有機水溶性肥料、澆灌硫酸亞鐵改善土壤酸堿度,提高了花草樹木成活率;兩名公益崗位人員定期進行除草、澆水、修剪,提升了綠化景觀效果。
雨污分流方便村民生活
今年春天,自家院子里用了20多年的老旱廁,被村民李孟月給扒掉了。他開辟了20多平方米的菜園子,綠意盎然,格外養眼。“樓房里的衛生間能用了,沒有了礙眼的旱廁,院子里干凈亮堂多了!”李孟月說這話時難掩笑意。
2000年,由于修建水庫占用舊村址,教場李村集體搬遷到了現在的地方,家家戶戶住上了兩層小樓。但由于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樓上的衛生間成了擺設,村民們只能在院子里蓋上旱廁。“每年需要清理兩次化糞池,冬季結冰,旱廁沒法用,而且生活污水與糞便污水混流,陰雨天室內經常有臭味。”談起以往的糟心事,李孟月忍不住嘆氣。
去年,東昌府區在教場李村等6個村開展農村污水治理試點工作,整村實行雨污分流,對污水管道進行改造,同時啟動污水處置設施建設。村民們閑置了20年的衛生間,終于能用了。
從前,教場李村共有8條胡同,全部為土路。如今,16000平方米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改善了出行條件。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7米寬的胡同預留出1米半的空地,作為農戶家的菜園和花園,美化了環境,增強了村民的幸福感。
“兩場同建”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堂邑鎮素有“葫蘆之鄉”的美譽,近年來,該鎮創新推進規模農場、就業工場“兩場同建”,完善“產業+就業”機制,流轉土地150余畝(1畝約合666.7平方米),規劃建設了葫蘆農場項目,著力打造“有顏值、有實力、有內涵”的美麗鄉村。
由于村里老人和婦女較多,為拓寬村民致富渠道,今年3月初,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派駐教場李村第一書記王洪禮協調魯錦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梁平、鋁編傳承人郝慶福和繩編傳承人李建霞組織開展了手工技能編織免費培訓。
目前,教場李村成立了東昌府區巧手編織有限公司,公司以“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按照以點帶面、逐步擴張的發展路子,幫助村民實現居家就業和就近就業,把手工編織發展為富民興村的“指尖”產業,帶動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