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曲
種植油桃全村年入1500萬元
15年前,村民賈子俠建了2個油桃大棚,2年后就有了效益,隨后流轉土地擴大規模,至今他已經擁有12個油桃大棚。
“一個油桃大棚占地面積是1.5畝(1畝約合666.7平方米),實用面積是1畝,這些年油桃價格比較穩定,一個大棚年收入2萬多元,管理好一些的可以達到3萬多元。”賈子俠說。
種植大棚油桃,一年中要忙活多半年,從10月開始施肥、剪枝,到第二年4月開始銷售,5月基本賣完,其余的時間村民可以外出打工。
“我們村還成立了果品專業合作社,在收獲季節可以幫助果農聯系外地客商。”賈子俠說。
在農閑的幾個月中,賈子俠就和其他村民一起外出打工,“生活條件雖然好了,但是不能閑著,能多掙錢還要多掙錢”。
大曲村人口2008人,耕地2303畝。2007年7月,村里統一流轉土地1260畝,由村集體出資建設油桃大棚760個,然后再以每年500元的價格租賃給農戶。僅油桃大棚一項,全村每年可增收1500多萬元,既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又解決了本村及周邊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村民收入,還改善了村莊環境。
生態曲
翠綠掩映中宛如一座花園
如今的大曲村,柏油路寬闊平坦,農家院整齊劃一,街道旁生長著粗壯的國槐、高聳的泡桐、翠綠的冬青。“做率先發展的帶頭人、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鮮紅的黨建宣傳欄掩映于綠樹繁花中,勾勒出一幅優美的圖畫。
2000年,大曲村啟動實施舊村改造工程,共拆遷舊房75000平方米,新建房屋560座,其中樓房12座,建筑面積95200平方米;投資30萬元,新建了排水溝,對村莊電網進行了改造。
大曲村通過舊村改造,改出一片新景觀、改出一批新產業,干部和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使村莊每年都有新變化。
近年來,大曲村硬化了7條街道及大部分生產路,形成了“五橫兩縱”的村莊道路格局。2013年,村集體出資在道路兩旁栽植法桐2000余棵,五年后第一茬苗木實現創收90余萬元,村民與村集體五五分成。通過大力發展林業生產,既美化了人居環境,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給村民帶來了效益。
2018年,大曲村又在村內外各玲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條道路兩側補植國槐、白蠟等綠化苗木3000余棵,并高質量完成胡同綠化,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55%。
接力曲
從改革開放典范到新時代典范
40年前,大曲村就是“明星村”。1982年1月21日,《人民日報》以“做一個社會主義中國的農民是多么自豪”為題全文發表了大曲村村民寫給黨中央的信,在聊城地區引起強烈反響。這封信向黨中央匯報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表達了大曲村村民對黨的無限感激之情。
當年2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6名同志受黨中央、國務院的委托,專程到大曲村看望村民,并向他們贈送了畫報、科技書籍等。
1986年2月13日,大曲村黨支部向黨中央報送了《關于四年來工作情況的匯報》。中共中央辦公廳寫信給中共山東省委并轉聊城地委和大曲村黨支部,通報了中央領導的指示。聊城地委隨即發出通知,號召學習大曲村的經驗,深入進行農村的第二步改革,全面開創農村工作的新局面。
大曲村沒有在過去的獎杯前止步,而是一代人接著一代人不懈奮斗,實現了村莊各項事業持續發展。近些年,該村被授予國家森林村居、省級文明村、省級生態文明村、省級衛生村等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