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子馬上要上六年級,大女兒也在培訓機構上了班。現在,東昌府區廣平鎮顏莊村脫貧戶王秀芹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王秀芹家里的“脫貧明星”牌匾,是對廣平鎮獲得“山東省攻堅克難先進集體”的最好注腳。廣平鎮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在各類急難險重任務上發揚釘釘子精神,勇啃硬骨頭,積極探索“廣平經驗”。
“為了幫助我脫貧,鎮里把孩子和我都列入低保對象,村里有了好工作第一個聯系我。以后,我也要自己努力,讓日子越來越甜。”王秀芹說。
“繡花功夫”織就脫貧畫卷
上下同欲者勝。廣平鎮堅持黨建引領,牢牢抓住領導班子成員這個關鍵少數,以制度督促班子成員以上率下、履職擔責。同時,該鎮勇于直面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提高工作標準,用好激勵政策,激發擔當作為,形成推進工作的良好機制。
“我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創新實施了五步工作法:一列問題清單;二建銷號制度;三強造血能力;四組兩支隊伍;五抓資料整理。我們還提出了扶貧項目、收益發放、手冊填寫、‘雙提升’和群眾滿意度5個100%的高標準定位,用‘繡花功夫’把工作做細做實,實現了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穩定在5000元以上。”廣平鎮黨委書記郭泗新說。
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作為典型的農業鄉鎮,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夏日午后,顏莊村46歲的村民顏廷振在冬暖式大棚內,精心照料著一棵棵新栽植的“巨勝一號”葡萄苗。“我從合作社租種了3個冬暖式大棚,都種的葡萄。‘巨勝一號’是合作社推薦的葡萄新品種,口感純甜,市場價格在每公斤30元左右。”顏廷振邊給葡萄掛秧邊告訴記者。
“為實現扶貧資金效益最大化,我們轉變思路,創新提出整合所有貧困村資金發展產業。”郭泗新說,從2017年至2020年,廣平鎮整合資金1000多萬元,依托原有產業基礎,在顏莊村、前石村、賈劉村整體推進冬暖式大棚項目,形成規模效應。目前,該項目有冬暖式大棚100多個,3個村莊以合作社形式運營,統籌技術、化肥、市場等,帶領村民投身鄉村振興大潮。
創新舉措譜寫時代華章
“去年,一個種植葡萄的大棚收入有10萬元。”顏莊村黨支部書記梁樹青說,“經過擴容,現在我們村有大棚89個,其中80%種植葡萄。合作社為村民們推薦品種、化肥,聯系客戶。葡萄收購的時候,客戶直接把車開到基地里面,村民摘完即裝車,非常方便。”
鄉村振興需要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產品的銷售影響很大,我們嘗試了直播等新方式來拓寬銷路。”梁樹青說,顏莊村制訂了培養自己直播力量的計劃,并在農產品如何更好運輸上不斷摸索,主動尋求更多下游客戶、終端客戶,讓村民獲得更多實惠。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我們將樹牢宗旨意識,堅持黨建引領,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讓廣平鎮群眾普享‘時代紅利’。”郭泗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