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車輛、人口的增加,城市交通壓力不斷加大,保障市民便利出行成為考驗城市管理水平的考題之一。近年來,聊城以群眾滿意為著力點,不斷完善“快”“慢”兩個交通系統,優化市民出行體驗,既提高了市民出行效率,又增加了市民出行可選項,奏響了市民出行“快”與“慢”的協奏曲。
綠波通行 “一路綠燈”的有益嘗試
在私家車越來越多的當下,聊城市在國內率先推出“激光雷達交通數據監測應用”,努力讓市民出行“一路綠燈”成為現實。
8月13日上午9時40分,雖然已經過了早高峰,但東昌路上車輛依然很多。以位于東昌路的大潤發超市為起點,記者以40公里左右的時速駕車自東向西行駛,來到東昌路花園路路口時,恰好是綠燈。隨后,記者依次經過的路口幾乎都是綠燈,即便在途中遇到禮讓行人的情況,也沒有影響之后的行駛。從起始點到東昌路昌潤路路口,記者算了一下行駛時間,一共不到10分鐘,明顯感覺等待紅燈的時間比以前減少了。
“一路綠燈”的體驗并非偶然,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城市交通系統的運用,讓聊城市進入了“智能交通”時代。聊城市在市城區61處路口收集交通流量、速度、車型等多元數據信息,對路口排隊長度、交通流量、突發事件等進行分析預警,為信號控制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目前,東昌路、湖南路、昌潤路等主干道均實現動態連續綠波通行,早晚高峰時間顯著縮短。
為提升群眾駕車出行體驗,聊城市采取壓縮路口面積、優化轉彎路徑等措施,對市城區70多處路口的交通組織進行了改造。交警部門成立輕微交通事故遠程快處中心,有效減少了輕微事故引發的交通擁堵。
樂享慢行 “綠色低碳,快樂出行”成為現實
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不斷延伸的自行車騎行專用道……雖然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但聊城人有了更多的“慢行選擇”。這些選擇,讓綠色和健康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
8月16日早上8時左右,東昌路的自行車道上熱鬧了起來,不少市民掃碼騎行共享單車。
為更好地滿足城市居民多樣化出行需求,推進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切實減少機動車污染物排放,聊城市在現有城市公共自行車運營體系下,開展城市共享型公共電單車系統建設。在前期調研和借鑒其他城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聊城市結合公交系統主要樞紐站、換乘站、場站布局,將在市城區主要行政、商貿、娛樂、居民生活區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區域,投放4000輛共享型公共電單車。
“前段時間家門口修路,坐公交車和自駕出行都不太方便,共享單車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家住光岳花園小區的市民董春華告訴記者。“現在共享單車已成為我出行的主要方式。”董春華說,騎共享單車出行,既能減少交通擁堵,又綠色環保。
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緩解擁堵,城市慢行交通系統讓駕車出行不再是市民的“剛需”,“綠色低碳,快樂出行”在聊城已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