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尺巷”的故事,膾炙人口。如今,在冠縣柳林鎮,一則新“六尺巷”的故事,傳為美談。
8月3日,在柳林鎮單莊村擁軍愛民廣場,村廣場舞隊隊員蘇春菊告訴記者:“沒想到李福濤能把宅基地捐獻出來建廣場。”
蘇春菊所說的李福濤是從單莊村走出的一名現役軍人。今年年初,李福濤的父親準備為李福濤蓋房子,但沒承想卻因此和8戶村民產生了矛盾。“有一條小路從李福濤家的宅基地中間穿過。如果要蓋新居的話,路就沒了,這8戶村民出門時需要繞行大半個村莊。”單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金山說。
7月中旬,因為蓋房子的問題,李福濤的父親和這8戶村民的矛盾不斷升級,鄉鎮工作人員、村干部多次調解無果。李福濤和部隊同事也專程趕來處理。
“矛盾隨時可能激化,必須盡快妥善解決。”在了解情況后,柳林鎮黨委書記張子民詳細詢問雙方訴求,召集人員研判分析,并成立由柳林鎮黨委副書記張博、“韓振成民情工作室”駐室代表韓振成等人組成的工作專班,專門處理此事件。
64歲的韓振成從事鄉村管理工作40多年,群眾工作經驗豐富,在柳林鎮具有很高聲望。接到調解任務,他立即到現場查看宅基地現狀,丈量尺寸,走訪周邊村民,深入了解雙方矛盾形成的原因。
反對建房的村民見到工作專班成員,情緒十分激動。張博、韓振成將他們請到村委會辦公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分別予以安撫疏導。
韓振成找到李福濤,對矛盾形成原因予以詳細說明,并以“六尺巷”鄰里禮讓故事予以引導,說服他一起做其父親的工作。隨后,韓振成與反對建房的村民代表反復溝通,說服他們同意接受調解。韓振成會同專班人員和雙方當事人一起協商,最終,雙方同意在保持道路暢通的基礎上建設房屋。
事情到此本該告一段落,但經驗豐富的韓振成意識到,群眾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間素有‘不走彎路’的說法。原來的道路是直的,按照達成的方案,宅基地讓出的道路部分較窄,直路就變成了彎路。”韓振成說。
他再次找到李福濤深入溝通。作為軍人,李福濤深明大義,他思考后說:“我以后住不到這個房子,家里老人也有房子,這處宅基地我說服老人捐給村莊做公益事業吧。”
至此,一場尖銳的鄰里矛盾圓滿解決。
對李福濤捐贈宅基地一事,柳林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經多方商談,一致決定在宅基地位置修建擁軍愛民廣場,為廣大村民謀福利,彰顯軍民魚水情。
柳林鎮政府給予1萬元扶持資金,單莊村村民踴躍捐款,短短數日,簡潔大氣的擁軍愛民廣場順利建成。
站在廣場上,反對建房的8戶村民的代表——73歲的村民楊玉玲開心得像個孩子,她緊緊握住張博、韓振成的手說:“我太滿意了,太謝謝你們了。這件事情讓我真切感受到,聽黨的話沒錯。”
在現場,李福濤的父親與楊玉玲在眾人的期待中握手言和。村民們紛紛鼓掌,為這個新時代“六尺巷”的故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