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東昌湖,碧波蕩漾,水鳥低翔。“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麗畫卷已成為市民眼中的日常;
行走在黃河大堤上,一側水聲滔滔,一側碧林如海,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風撲面而來;
……
環境就是民生,綠水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聊城市把推進城市提升工程、藍天碧水工程作為實施“新時代興聊十大工程”的重要內容,精心擘畫生態文明建設藍圖,狠抓城市品質提升,著力打造卓越秀美、宜居宜業的魅力水城。
天更藍、水更清,聊城正在美起來。
宜居宜業的生態之美
水,是聊城之魂。俯瞰聊城大地,最美的就是那一片片水域。聊城市堅持將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為一體的總體思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做大做活“水文章”。
千年運河,一脈相傳。聊城市抓好大運河聊城市區段文旅產業綜合項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建設,著力推進大運河聊城段成為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聊城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打造黃河百里生態長廊,保護傳承黃河文化,做強黃河特色產業,在百里沿黃岸邊奏響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7月份,在馬頰河林場濕地拍到“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11月份,在冉海水庫拍到遷徙的白天鵝。有50余年攝影經歷的安文龍談起2020年的兩次攝影經歷,難掩興奮:“珍稀鳥類頻繁出現在聊城,證明這兒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安文龍幸福感的提升,就得益于聊城大力實施的藍天碧水工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聊城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鐵肩擔當的志氣、精細繡花的功夫、滴水穿石的韌勁,以決戰決勝之勢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綠色發展,增進群眾生態福祉。
源頭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把優化產業結構、降能減排作為治本之策,堅決取締“散亂污”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著力培育低碳企業。嚴把項目準入關,新上項目都要做到無污染、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畝均效益好、財稅貢獻大,堅決把“三高一低”項目拒之門外。
猛藥去疴,向重點問題宣戰。以高度自覺抓好上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全力開展大氣污染治理,保衛一片藍天;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呵護好一城碧水;有序推進凈土保衛戰,守住一方凈土。“零點行動”“利劍斬污”等專項行動也輪番啟動,合力守護藍天碧水。
砥礪奮進,碩果累累。聊城市生態環境總體在持續改善。今年7月份,環境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優良天數26天,同比增加5天,優良率為83.9%;10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藍天、碧水,莘縣徒駭河畔綠樹成蔭,風景如畫。7月11日,莘縣好風景照片登上《人民日報》頭版,展現的正是宜居宜業的生態之美。
繡花匠心的精細之美
7月28日,北三中公園、運河人家公園、月季公園等12處口袋公園開園迎客。“口袋公園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休閑設施、健身器材樣樣不少。出門見綠、開窗見園,聊城品味提升了。”在月季公園附近居住的市民崔友成說。
據了解,今年聊城市計劃在城區各大路口、節點建設30個口袋公園,打造100處園林綠化“微景觀”。
從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體現的是一座城市的民生情懷。聊城市從改善市民身邊的景觀抓起,利用城市零星空地“見縫插綠”,打造具有運動休閑、文化娛樂、便民服務等功能的城市開放空間,讓市民的“15分鐘生活圈”更加多姿多彩。如今,走在城區的大街小巷,景觀小品、立體花壇、人文雕塑等城市“微景觀”不時躍入眼簾,給人以美的感受。
美麗源自精細,匠心體現于精細。按照實施城市提升工程的要求,聊城市把群眾滿意作為城市建設的最高標準,下足城市治理“繡花”功夫,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水平,讓城市更有氣質、更有品位、更有活力。
“天橋用鮮花和綠植裝扮,就像‘空中花廊’,過街不但安全,而且充滿情趣。”每天從聊城市人民醫院天橋經過的市民劉立華這樣說。為緩解道路通行人車矛盾,保障行人通行安全,提升車輛通行效率,去年以來,聊城市科學布局、合理規劃,在城區修建了7座人行過街天橋,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也為城市新增了多處亮麗景觀。
向外拉大框架,向內提質擴容。“十三五”期間,聊城市完成棚改9萬余套,改造老舊小區440個,群眾居住、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今年,聊城市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市城區新建改造道路56條、橋梁17座;實施西北和東南片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結合雨污分流改造項目,對柳園南路等城市道路及照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環境品質的提升,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老百姓幸福感更強了。
“這幾年沒回來,家鄉變大了,變高了,變美了!”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客商馬連澤回家鄉考察項目時激動地說。
文明創建的和諧之美
城市因文明而美,也因你我而美。
街巷、市場整潔有序,居民小區美麗宜居,公益廣告牌隨處可見,志愿服務、文明禮讓的暖心畫面不時映入眼簾……這一切變化源自正在開展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行動。在創城中,聊城不松氣不歇腳,內外兼修,久久為功,實現城市蝶變。
突出重點領域問題整治。對于市民反映強烈的交通秩序、城市管理、窗口服務等突出問題,聊城市堅持集中整治和常態化管理相結合,對癥下藥、補齊短板,不斷提升創建水平。
農貿市場關系群眾一日三餐,直接影響周邊百姓的生活質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啟動后,茌平區把西關農貿市場作為整治重點,經過半個月的集中整治,讓市場告別“臟亂差”。“變臉”后的西關農貿市場贏得了周邊居民的青睞。家住清華園小區的何春香說:“市場由里到外變得干干凈凈,現在買菜舒心多了!”
道德需引領,風尚重培養。一批批醫護工作者疫情期間奔赴武漢,用逆行背影畫出最美風景;漳衛河各險工段,干群協力雨中搶筑“防洪墻”、迎戰大洪峰……身邊善行,拍打著人們的心靈,引起共鳴。聊城市通過評選最美聊城人、最美聊城故事、最美聊城現象,讓凡人善舉的道德光芒引導市民自覺崇德向善。
文化反映著城市的特質品位和形象風格,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聊城獨特魅力所在。
暑假里,聊城市新華書店,這座老牌國營書店內,座無虛席,不少讀者席地而坐,人手一書,不亦樂乎。書香浸潤一座城,閱讀讓城市更溫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氣質。滿城書香,成了打造“文化聊城”的靈魂和底氣。
水城大地,文明之風浩蕩。目前,聊城正以更加嚴實的作風和更加有力的舉措,確保圓滿完成創城任務,為譜寫新時代聊城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奮斗。一幅文明和諧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