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隨著兩聲清脆的鳴笛,8月11日下午4時,滿載著22噸大豆分離蛋白的貨車緩緩駛出山東嘉華油脂有限公司廠區。10多個小時后,這個集裝箱將到達青島,五六天后將到達韓國ICFood公司。
韓國ICFood公司是今年以來嘉華油脂開拓的新貿易伙伴。疫情之下,很多出口貿易受阻,嘉華油脂卻是另一番景象。“1—7月,嘉華油脂出口大豆制品金額達2.2億元,同比增加74.5%,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聊城海關查驗二科科長王曉文說。
這家2018年投產的企業,當時并未引起同行的注意,如今,當年的“小老弟”卻成為業界的黑馬:產品由單一迅速走向多元,走過了其他廠家10多年走的路;根據客戶需要實現“小眾化”“分眾化”訂制生產;“朋友圈”迅速擴大,半年時間新增1/3客戶。
如此強大的爆發力,源于嘉華油脂有一個千里之外的“最強大腦”。
大豆制品加工是傳統產業,但傳統產業不能有傳統思維。業界企業組建的研發團隊,雖能貢獻一臂之力,但科研力量薄弱、視野狹窄及后勁不足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嘉華油脂沒完全按套路出牌,除組建自己的研發力量外,還和千里之外的某研發公司結緣。其合作方式很簡單,即“外援”解決難題,企業付出費用,也就是“購買服務”。依靠“最強大腦”,嘉華油脂屢屢過關斬將,實現從跟跑、并跑,再到現在領跑的轉變。
這種合作模式看似不復雜,為何其他企業沒有采用?業內人士分析,一是思想保守。因為一旦向“外援”求助,意味著企業將無秘密可言。為此,有的企業寧肯自己一點點地“啃”,造成企業發展緩慢。二是思維僵化。因無法突破局限,導致部分企業跳不出“舒適區”。
“最強大腦”添智,更有海關助力。聊城海關實行出口備案資質網上辦理,辦理時效從原來規定的20個工作日縮短至0.5天,并推出點對點通關服務,實現通關流程零延時、產品出口零等待,助推企業產品更好更快地走出國門。
目前,嘉華油脂科研樓三樓的中試車間正在調試設備,10月份左右即可投入使用。這個微型車間面積約100平方米,擔負著為客戶試生產不同產品的任務。與在生產線上試生產相比,中試不僅能大大節約成本,也會使科研人員放開手腳,讓更多的“金點子”變成“金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