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到鎮人民武裝部報名了,希望能順利通過體檢、政治考核,到軍營建功立業,為村莊爭取更大光榮!”近日,煙臺職業學院應屆畢業生張雪亭,回到家鄉高唐縣趙寨子鎮北街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報名應征入伍。他也是繼上半年入伍的大學生徐奎壯之后,該村今年報名參軍的第二名大學生。
這些年,張雪亭所在的北街村先后向部隊輸送了84名優秀青年,涌現出7對父子兵,村里的“退役軍人風采墻”和一塊塊熠熠生輝的“光榮之家”牌匾更成為獨特的風景線。該村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報國村”。
北街村青年之所以積極參軍,與當年八路軍駐村時留下的優良傳統密不可分。1938年1月,陳賡將軍率領部隊曾在北街村駐扎。八路軍嚴明的紀律和優良的作風,給北街村村民留下了深遠影響。1947年,冀魯豫解放區號召青年積極參軍,保衛勝利果實,當時不足400人的北街村就有30人入伍。新中國成立后,該村繼承和發揚參軍報國的優良傳統,當兵光榮、軍屬光榮成為村民的共識。
徐奎建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服役16年,無怨無悔;王玉貴、徐寶成分別在新疆和云南服役,多次參與重要任務……在紅色傳統的熏陶下,北街村現有12名青年在部隊服役,他們發揚吃苦耐勞、勇于爭先的精神,多次在部隊立功受獎。
隨著“報國村”的名字越叫越響,該村還將參軍報國的紅色傳統寫入村規民約,積極邀請退役軍人為黨員群眾作講座,并建起紅色文化展覽館,引導村民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先烈遺志。在北街村的帶動下,高唐縣掀起一股參軍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