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部分市民會出現擔憂、焦慮、煩躁等情緒。出現這些負面情緒,是人在不正常心境下出現的正常生理反應。”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師張蒙就如何做好疫情期間的心理調適和防護進行了介紹。
張蒙說,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人們的心理狀態也會發生變化。第一階段,在最初得知疫情消息時,人們可能會漠視事情的嚴重程度,不主動采取個人防護措施。第二階段,人們會感到恐懼,還可能伴有輕微的失眠和判斷偏差。輕度的緊張和焦慮會促使人們進行有效防護,理性應對疫情。第三階段,在持續關注疫情發展動態,甚至轉發、分享各種小道消息的狀態下,部分人可能產生憤怒情緒。第四階段,有人會出現異常行為,比如過度刷屏,過分聽信謠言,或瘋狂囤積口罩、藥品等,這些異常行為又會進一步加劇恐慌情緒。
如何正確面對疫情,張蒙給出以下6點建議。第一,從官方渠道獲取有關疫情信息,不過分關注負面報道、不輕信謠言,學習防疫知識。第二,正確認識焦慮、恐懼等應激情緒的出現,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第三,進行自我暗示、樹立堅定信念,相信目前的防護措施是最科學合理的。第四,與朋友、家人多交流,相互鼓勵,傳播正能量,獲得來自他人的心理支持。第五,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不要采取否認、回避、指責、抱怨等不良應對方式,不要總是看引發不良情緒的相關新聞,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將注意力轉移到有氧運動、聽音樂等活動上,放松身心。第六,如果恐懼、緊張、焦慮情緒難以承受并感到痛苦,可以到心理專科醫院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取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