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傍晚,小雨淅瀝,東昌湖金鳳廣場水域鑼鼓聲與吶喊聲交織,兩艘龍舟上的運動員正在湖面上有節奏地揮動船槳,難分伯仲。
這是聊城市東昌府區龍舟隊日常訓練的一個場景。今年4月,山東省體育局群體處和山東省龍舟運動協會委派聊城大學和聊城市東昌府區承擔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群眾賽事龍舟項目的組隊和比賽任務。全運會是國內龍舟項目級別最高的競技舞臺,獲得全運會“入場券”后,聊城大學龍舟隊總教練呂艷麗立即進行運動員的選拔和訓練,以期在全運會上取得佳績。
“能代表山東省征戰全運會是我們的榮幸,我們必將不遺余力積極備戰,爭取為家鄉爭光。”呂艷麗說。
選“材” 一波三折組隊難
年齡要求25周歲以上,聊城市東昌府區戶籍,非東昌府區人須在崗繳納社保滿1年,專業運動員不能參加……在組建聊城市東昌府區龍舟隊的初期,呂艷麗遇到了不少難題。
“在校大學生基本都不到25歲,年齡合適的人選有的戶口又不在東昌府區。”呂艷麗介紹,25周歲以上的人群大部分已有工作和家庭,不僅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體能也不穩定,因而選人成為組隊前的一大困擾。
選拔人才是備戰全運會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經與市教體局商議協調,龍舟隊決定在東昌府區轄區內的體育老師中選拔隊員,但結果并不理想。“20多天過去了,沒有人來報名。”呂艷麗介紹,后來通過人找人的方式,她找到了一部分符合參賽要求的人員,但總人數仍不足。最終,又進行第三次人員調動,才集齊參賽人員,完成龍舟隊的組隊任務。
“因為參賽人員與專業龍舟運動員在身體素質、力量、耐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們對他們進行了近2個月的選拔訓練,并于7月1日確定了最終參賽名單。”呂艷麗說,此次全運會,聊城市東昌府區龍舟隊參賽人員分為男、女2支隊伍,28名隊員來自各行各業,有體育老師、研究生、個體工商戶、體育愛好者、機關單位工作人員等,均為業余選手。
訓練 “做夢都是在劃船”
完成第一階段的選拔訓練后,呂艷麗為參賽隊員制訂了第二階段的訓練計劃。加強體能訓練,鞏固技術動作,強化專業性競技能力……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這些從未經歷過系統訓練的隊員有些吃不消。
由于長時間握槳,隊員們的雙手磨出了水泡,手指關節疼痛、腰疼、肋骨疼等癥狀更是頻頻出現。“我們知道劃龍舟很累,但沒想到這么累。每天訓練結束后累得都不想吃飯,晚上難以入睡,整夜做著劃船的夢。”聊城市東昌府區龍舟隊隊員陳清亮打趣說,原來一直沒有減肥成功的自己,參加訓練后體重輕了20公斤。
而這些在呂艷麗看來,都是正常現象。“大部分隊員之前接觸的都是大眾性體育項目,而龍舟是競技性體育項目,訓練具有周期性,大家出現的各種生理反應都是自然現象,是訓練中必經的一個過程。”呂艷麗說,“想要在運動項目上取得成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進行系統性訓練,貴在堅持。”
為了在不影響大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保證每天的訓練時間,呂艷麗將龍舟項目的訓練開始時間固定在每天早晨5點半和下午6點,每個時間段為1.5小時—2小時。這意味著大家要犧牲個人休息時間來訓練,但隊員們從不抱怨,即使訓練條件艱苦,也沒有人想要放棄。“在全國性舞臺上和各地龍舟隊伍競技,可能是我們一輩子只有一次的機會,我們有信心為山東爭光,為咱聊城爭光。”陳清亮說。
責任 再累也要堅持下去
8月28日下午,王淑梅提前關好門店,像往常一樣,準時趕到訓練地點,熱身、上船,開始投入到龍舟項目的緊張訓練中。
今年53歲的王淑梅是聊城香江市場的個體工商戶,也是一名體育愛好者。在進行龍舟隊伍組隊時,呂艷麗多次“偶遇”王淑梅,便邀請她報名參加。“參賽隊員都很年輕,我已經是當奶奶的人了,也沒有專門訓練過,擔心會給隊伍拖后腿。”王淑梅說,當時對參賽也有很多顧慮,但對運動的喜歡讓她決定試試。
加入龍舟隊伍后,王淑梅在訓練時格外努力,但由于年齡原因,她的弱勢相對凸顯。跟不上槳頻、協調性較差……一次次訓練卻沒有進步,讓王淑梅幾欲落淚。“當初決定參加比賽時家人就不同意,現在訓練遇到困難更不敢跟家人說。中途我多次感到沮喪,多虧了教練的鼓勵,我才有勇氣堅持到現在。”王淑梅說。
“王大姐是我們龍舟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隊員,也是我們的榜樣,她不言棄,我們也沒有理由說苦累。”陳清亮是聊城市應急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訓練期間,他正被單位外派到異地執法,為了不影響訓練,他每天都要開車往返。“累是累點兒,但工作、訓練兩頭都不能耽擱。”陳清亮說。
目前,聊城市東昌府區龍舟隊正按訓練計劃,有序進行備戰。受疫情影響,原定于9月1日至9月4日舉辦的第十四屆全運會群眾賽事龍舟項目比賽時間推遲至9月15日,讓大家在訓練時有了更多動力。“我們起步晚,比賽時間推遲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利好,意味著我們有了更多時間進行技術儲備。全運會龍舟項目山東省最好成績是第六,希望今年我們隊能‘保六爭三’,取得更好成績。”陳清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