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東京殘奧會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SM6級決賽中,中國選手賈紅光獲得了銅牌。賽后的頒獎儀式上,賈紅光堅持用僅有的一條殘臂親“手”為自己佩戴上獎牌。他努力嘗試兩次后,終于將銅牌佩帶挑起,然后順勢掛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現場觀眾無不為賈紅光的堅強動容。
賈紅光是聊城人,幼時被高壓線所傷,失去了左臂和半截右臂。《聊城日報》曾多次對其事跡進行報道。自從得知賈紅光赴東京參加殘奧會的消息后,筆者便時刻關注著他的動態。從電視上看到這段視頻時,筆者眼睛濕潤了。
每一位能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背后都有一個自強不息的故事,都有一段艱難前行的經歷。能踏上殘奧會賽場,就已經成功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為此付出過多少。因為每一位因傷致殘或先天殘疾的運動員,都要先克服崩潰、自棄或自卑的心理,艱難地走出灰暗的心理幽谷,才能開始攀登奧林匹克這座大山。為了賽場上閃耀的瞬間,他們在場下所付出的淚水、汗水和艱辛是外界難以想象的。筆者曾見過和賈紅光一起奔赴東京賽場的聊城籍輪椅網球運動員朱珍珍。她長期鍛煉流下的汗水,不知浸透過多少次身下的輪椅,那臺泛著白色堿花的輪椅就像她的領獎臺,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她已經收獲了名為“堅韌勇毅”的金牌。
有網友在賈紅光領獎的視頻下留言:奧運會選出的是人類最強健的體魄,殘奧會選出的是人類最不屈的靈魂。這個視頻下有幾千條評論,該條評論更是收獲了幾萬個“贊”。這不是熱度施舍和恩賜,而是一個文明社會對奧運賽場上這些特殊運動員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