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魚,青海湖的精靈,每年都會從青海湖出發,拼盡全力溯流而上、洄游產卵,用生命的壯美演奏出一曲拼搏和奉獻精神的生動樂章。
9年來,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就像這與生命抗衡、與自然搏斗的湟魚一樣,背上行囊、辭別親人,從平均海拔33米、棲居在黃河沿岸的聊城,來到平均海拔3300米、靠近三江源頭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把全部的愛融化在1500公里之外的雪域高原。他們就是聊城援青干部。
三千里路云和月,聊城剛察心連心。在孔繁森精神的感召下,聊城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薪火相傳、扎根剛察,急藏區群眾所需、解剛察發展所難,在廣袤而美麗的剛察大地上貢獻聊城力量,成為綻放在雪域高原上的最美格桑花。
托起高原群眾穩穩的幸福
黨建引領,援建更有力。
位于剛察縣城以北1公里處的沙柳河鎮潘保村的聊海黨建文化廣場,以宣傳黨建文化為主線,使黨建文化在涉藏地區得到生動、直觀的體現。
今年50歲的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村民索南才讓,在聊城援青干部的幫助下,從土屋搬進了新房。“去年家里還安裝了水沖式廁所,真的太方便了。”說起家里的新變化,索南才讓如格桑花般幸福。
剛察縣老年社會福利中心的86歲“五保”老人力日吉,每次見到前來探望的現任剛察縣副縣長的聊城援青干部梁彬,都會伸出大拇指用漢語說道:“山東人民好!”
時間撥回5年前,在時任剛察縣委副書記高志國等聊城第一批援青干部的幫扶下,哈爾蓋鎮年近七旬的萬瑪措老人從陰暗潮濕的帳篷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在萬瑪措老人眼里,高志國就是他最親的漢族“兒子”。
創新開展聊城市與剛察縣“同上一節課、共研一節課”教研新模式,并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率先實現全縣中小學與山東結對學校“同步課堂”全覆蓋;聊城市選派33名醫護人員到剛察縣開展組團幫扶,建立“一對一”導師培養機制,實現帶徒60余名,救治疑難病人200余名,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9年來,在聊城援青干部的努力下,剛察縣在幼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托起了高原群眾穩穩的幸福。
筑起生態安全屏障
微風吹動藏民的經幡,河流嘩嘩流淌,湟魚水中嬉戲……沿著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的觀景棧道一路走去,入目盡是一派和諧景象。可誰能想到,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處近乎荒廢的河道。
“以前這里有一些民房,還散布著建筑垃圾,整體來看衛生條件并不好,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群眾對濕地保護的意識不強。”剛察縣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王威告訴記者,每年氣溫回暖,湟魚就要從青海湖洄游到淡水湖產卵、繁衍,而沙柳河則是湟魚洄游的重要通道。當時,種種原因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濕地面積萎縮、水系貫通不暢,直接威脅到了青海湖“救命之魚”湟魚的生存環境。
對于擁有獨特自然資源優勢的剛察縣來說,沙柳河的改造迫在眉睫。“我們積極爭取了資金2000萬元,整治了18.1公里的河道,進行河道清淤、水質優化,以及堤岸的修葺。”中共聊城市委黨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長、剛察縣副縣長張克告訴記者,在一批又一批聊城援青干部的努力下,湟魚的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景象重現。
9年來,聊城援青干部以守護好剛察縣生態環境為使命,始終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為藏城剛察的碧水青山筑起生態安全屏障。
產業幫扶“輸血”更“造血”
畜牧產業是剛察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但仍停留在傳統式游牧、粗放式養殖的發展階段。如何實現剛察從畜牧大縣向畜牧強縣的轉變?9年來,聊城的援青干部們一刻也沒有停止思考。
早在2016年,聊城第一批援青干部就在剛察縣伊克烏蘭鄉設立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點,探索形成集種草、飼草料加工、規模化養殖、肉產品精深加工、市場銷售于一體的高原生態畜牧業產業鏈。
如今,經過聊城援青干部的不懈努力,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座半自動化養殖基地落地哈爾蓋鎮察拉村。“為了示范帶動畜牧養殖向半舍飼、舍飼方向發展,我們投入700萬元建設了藏羊規模養殖基地。基地配備自動撒料車、自動藥浴噴淋系統、恒溫飲水系統等全自動及半自動設備,可以說在青海省都處于領先水平。”聊城市政府辦公室秘書二科科長、剛察縣住建局副局長蘇海敬說。
察拉村黨支部書記周太本給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與戶外放牧相比,半舍飼養殖出欄率可提高60%,死亡率降低50%。基地首批引入的800頭羊,按照正常市場行情,周期年收益可達40萬元。
察拉村藏羊規模養殖基地,只是聊城援青干部推動剛察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9年來,我市援青干部傾心傾力加大對剛察援助力度,累計落實援助資金3.29億元,實施援建項目49個,爭取計劃外資金6600余萬元。援建項目涉及文教衛生、脫貧攻堅、生態環保、文化旅游、農牧產業等領域,以及基層組織陣地建設、黨政干部及農牧民培訓等方面,并創新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項目援建。
“有一種厚愛,比太陽更和暖;有一種深情,比月亮更溫婉……”正如那首《援青之路》唱的一樣,9年來,聊城援青干部們與藏族父老鄉親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啃干肉,用真情實感建立起民族團結的深情厚誼,讓孔繁森精神在高原延續,實現了“剛察所需、聊城所能”的鄭重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