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時啊,許過一個愿,再不讓窮鄉親受罪淚漣漣。我走時啊,愿望已實現,你的笑聲啊是最好的償還……”茌平區山東梆子劇團創作的現代戲《承諾》,演繹了聊城一個真實的扶貧故事。
10月9日,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在武漢開幕,《承諾》作為山東唯一入選劇目,將于10月22日在洪山禮堂上演,把“聊城感動”奉獻給全國觀眾。
戲劇盛宴
31臺演出名家薈萃
《承諾》代表山東出征
“中國戲劇節每兩年舉辦一次,是我國戲劇藝術領域最高規格、最高水平的展演和評獎演出。”茌平區山東梆子劇團團長周克泉告訴記者。
本屆戲劇節將有29臺參演劇目和2臺邀請演出,涵蓋京劇、昆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川劇、晉劇、婺劇、高甲戲、花鼓戲、山東梆子、楚劇、壯劇等14個戲曲劇種以及話劇、歌劇、兒童劇等表演形式。
“《承諾》是本屆戲劇節唯一的山東梆子劇種代表作品,也是山東省唯一入選劇目,這是對我們的肯定,也給演職人員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周克泉說。
本屆戲劇節參演劇團類型多樣,既有省直和各市劇團,也有縣級劇團;既有文化系統劇團,也有高等院校演出團體;既有國有院團,也有社會民營戲劇機構和體制內演員合作的新模式。
“茌平區山東梆子劇團是本屆戲劇節唯一的縣級參演劇團,回顧歷屆中國戲劇節,縣級劇團的身影不多見。”周克泉表示,節目能夠入選,得益于他們對戲劇的精雕細琢。
本屆戲劇節上可謂名家薈萃、星光璀璨,一大批當今各藝術門類、各劇種的領軍人物和戲劇明星各顯身手,以精彩的表演讓觀眾感受戲劇文化的魅力。
本屆戲劇節的理論評論工作將延續往屆中國戲劇節的優秀傳統,根據演出進程,將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和部分觀眾代表針對展演劇目進行座談。
“參加戲劇節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聽取國內頂尖專家的點評,與高手切磋,都有利于提高我們的演藝水平,促進劇團的良性發展。”周克泉表示。
劇情故事
第一書記精準扶貧
取材于真實的故事
戲劇《承諾》以山東梆子的形式演繹了這樣一個扶貧故事:魯西一個地薄低產、半數人貧困的小村莊,多年來村民脫貧無路,眾村民窮得安然。這年秋天,于利民來了,任第一書記。只因他是財政部門派來的干部,不少村民便期盼他能帶來上級的撥款。
而這種期盼轉眼落空,村民發現于利民的扶貧“招數”也無非是流轉土地、引進項目之類。對此舉措,應和者不多,反對者卻不少。
于利民決意靠產業扶貧,他和同事一起對村民扶志開智,竭力將“輸血”轉化為“造血”。他克服重重困難引進了現代化養兔場,還在特色種植養殖、合作社入股、活用扶貧資金上做足了文章,幫助鄉親們如期脫貧。他沒有就此止步,而是以長遠眼光和非凡魄力建設中國兔文化博覽館,發展鄉村旅游,大大拓寬了村民的富裕之路。
在工作中,于利民以人格魅力“征服”了屢遭不幸的殘疾青年大鵬及其戀人丫丫,多年難有作為的村主任郭全寶和婦女主任周翠英,無依無靠的劉爺爺和王奶奶,鼎鼎大名的養兔大王以及時常搬弄是非的旺財與香香等鄉親。
最終,一個思想觀念轉變的村“兩委”班子,一個帶動群眾脫貧的兔文化產業項目,一個游人如織的美麗鄉村呈現在大家眼前……
“我灰溜溜地滾蛋,毀的只是一張臉。可在依然貧窮的鄉親心里,毀掉的是對政府、對政策的信任,我擔不起這個罪呀!”劇中于利民的一段感慨,也是廣大駐村第一書記的一份承諾。
該劇取材于茌平區財政局幫包肖家莊鎮小高村的真實事跡,主創人員將該單位全體干部的扶貧成績集中在第一書記于利民身上來體現,借此真誠謳歌“精準扶貧”戰略。
真情演繹
國家一級演員主演
劇團有悠久的歷史
“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緊張排練,整場演出有120多人參加,其中,演員36人、樂隊37人、舞美20多人。”10月6日,周克泉說,劇中飾演第一書記于利民的是國家一級演員、山東梆子“十大名演”之一楊圣軍。
在40多年的舞臺生涯中,楊圣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和表演風格,其唱腔高亢激昂、韻味醇厚,表演聲情并茂、層次分明。
他的表演豪放中見穩重,灑脫中見深沉。他善于把握人物的內心活動和閃光點,張弛有度,情感落點準確動人,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現已成為山東梆子領域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演員。
節目成功入選中國戲劇節,證明茌平區山東梆子劇團的整體實力不容小覷。該劇團成立于1950年,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十九旅五十五團前進劇社,是隸屬茌平區文化和旅游局管理的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現有30多個大型演出劇目及舞蹈、小品、快板等節目。
茌平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孫洪鋒介紹,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戲曲院團的扶持力度,茌平區山東梆子劇團重煥了生機和活力,在繼承創新的基礎上創排了一系列不同題材的優秀傳統和現代劇目,其中,山東梆子大戲《承諾》,山東梆子小戲《一個也不落下》《我們的指導員》等都屢獲大獎,廣受好評。
此外,該劇團在開拓演藝市場的同時,長年扎根基層開展送戲下鄉惠民演出活動,年均演出300場次以上,為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樂民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