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很多革命前輩曾在這里留下了工作和戰斗的足跡。在這里,諸多紅色遺跡,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星星,縱貫全縣南北,形成了“平原紅色文化長廊”。
9月30日,記者在莘縣張寨鎮采訪時偶然聽說一件事:郭爐村在修建鄉村記憶博物館時,修繕了當年的地下交通站。
郭爐村還有個地下交通站?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郭爐村,探訪那段珍貴的歷史。
地下交通站里“機關”多
郭爐村地處山東省和河南省交界處,在村內一條不起眼的胡同里,有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門前的“原冀魯豫邊區莘朝邊抗日地下交通站舊址”“郭爐村鄉村記憶博物館”兩個牌子,彰顯著這處宅院的與眾不同。
院子里,影壁墻后大樹參天。房主的后人郭西峰說,院里房屋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樹木也有幾十年的樹齡。“……原冀魯豫邊區莘朝邊抗日地下交通站舊址是郭仲倫先生故居,郭仲倫先生是地下交通站站長。樹洞、‘忠義勇’牌匾、暗格,讓人仿佛置身于緊張激烈的地下工作中……”博物館的講解詞交代了地下交通站的歷史。
正房的東側就是當年的地道舊址。“抗日戰爭時期,這條地道能通到別的村,有幾公里長。這里主要用于存放機密文件和地下交通員藏身。當年我二叔就曾經藏在里面,因為叛徒出賣,我二叔還被偽軍抓住過。”郭西峰的祖父是郭仲倫的哥哥,郭西峰口中的“二叔”是郭仲倫的二兒子,也是一名地下交通員。
除了地道,東屋的房頂上還有個暗格。“不搬梯子根本上不去。”郭西峰說,1940年,根據黨的指示,郭仲倫創建了地下交通站。郭仲倫將自家宅院改造,在屋子旁修建了地道,在房頂上設置了暗格。在這處宅院里,發生過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小的時候,老人們常給我們講述這里發生的故事。”已近七旬的郭西峰說,房屋翻新后,村里在這里建設了鄉村記憶博物館,“這樣我們家的革命故事就能一代一代傳下去了。”
站長家“一門四杰”
鄉村記憶博物館收藏有很多郭氏族譜和家族榮譽,但無論是光緒12年的“進士”牌匾,還是同治元年的“武魁”牌匾,都被擺在了兩側,正中間是郭家人最為珍視的榮譽——“忠義勇”牌匾。
這塊牌匾是復制品,原件被收藏于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牌匾最左側有一行小字“革命模范家屬”,中間是“忠義勇”三個大字,落款是“南峰民主政府贈”。1943年7月,為紀念1942年7月犧牲的抗日民主政府縣長齊南峰,朝城縣改為南峰縣。1949年5月,南峰縣撤銷,復名朝城縣。
這塊牌匾是郭仲倫“一門四杰”革命事跡的生動體現。郭仲倫作為地下交通站站長,為革命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郭仲倫的帶動下,他的兩個兒子郭興春、郭興田也成為地下交通員,負責抗日根據地觀城至朝北這段路程的交通聯絡和信函傳遞工作。他們突破日偽的層層盤查和封鎖,一次次為八路軍傳送文件信函、護送人員物資,保障了冀魯豫和冀南兩大抗日根據地的交通和信息暢通。
但“忠義勇”牌匾并非是授予郭仲倫,而是為了表彰郭仲倫的妻子——共產黨員王金煥。當時,王金煥任村婦救會主任,她不僅大力支持丈夫和兒子投入抗日烽火,還積極組織婦女做軍鞋、送軍糧,動員青壯年參軍抗戰,堪稱革命婦女的典范。
全家抗戰事跡突出,“一門四杰”傳為佳話。
小村莊走出眾多老革命
在郭爐村,村民們最引以為豪的就是村里走出了很多老革命。
郭爐村很早就成立了農會、青抗先、模范班、婦救會、兒童團等革命組織。1942年,中共郭爐村黨支部成立,并秘密開展活動。據該村的老革命郭西水回憶,那時,郭爐村時有八路軍駐扎。
“從抗日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我們村參加革命的有很多,我的同學中有郭錫福、郭章銀、郭章寶、郭汝謙謙、郭汝軒、郭汝海……他們有的在部隊工作,有的在地方工工作,有的是教師,有的在家務農務農。”郭西水說,“希望后人能發揚革命傳傳統,為祖國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