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時代風尚”——中國文藝志愿者崇德尚藝特別節目播出。特別節目集中表達了老中青三代文藝工作者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和堅定決心,弘揚榜樣精神、引領時代風尚。
節目中,莘縣十八里鋪鎮前李莊村的徐秋菊作為基層文藝志愿者代表榮登央視舞臺,與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馮鞏同臺演出。
徐秋菊出生于陽谷一個曲藝家庭,自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文藝天賦。16歲時,徐秋菊被陽谷縣文化館選拔為重點培養對象。之后,徐秋菊雖頻頻獲獎,卻因家庭變故中斷了演藝事業。2018年,她返回莘縣,帶領文藝志愿服務隊活躍在基層,一年四季送演出。她說,她要一直唱下去,永遠為人民服務。
嶄露頭角 年少已能挑大梁
10月22日,記者來到前李莊村徐秋菊家中。徐秋菊家干凈整潔,已經成了志愿者排練節目的聚集地。
徐秋菊是個地道的農村人,今年已57歲,但舉手投足間卻別有氣質。徐秋菊告訴記者,她的父母都從事曲藝表演,曾經營一個演出團隊。在父母眼里,徐秋菊是棵好苗子。因此,從她小時候起,父母就盡心培養她,希望她以后能在這條路上闖出個名堂。
徐秋菊有天賦,又勤奮,跟著父母學習河南墜子,小小年紀就有模有樣。
1980年,剛剛16歲的徐秋菊通過了陽谷縣文化館的人才選拔,走上了一條嶄新的文藝之路。在陽谷縣文化館期間,她更加刻苦地學習,民歌、戲曲樣樣拿得出手。十幾歲的年紀,她已經在很多節目中挑大梁。后來,她還得到了山東省河南墜子喬派藝術傳承人——濟南市曲藝團原團長郭文秋的指點。
父母、單位領導都對徐秋菊的未來十分看好,然而,丈夫卻不支持她。徐秋菊的丈夫思想較為保守,希望她回家務農。徐秋菊不愿意放下事業,但也不想和丈夫鬧矛盾,于是就辭職了。
是金子在哪兒都發光。聽說徐秋菊辭職之后,莘縣文化館的負責人多次邀請她參加各類演出和比賽。在1996年首屆山東省農民文化藝術節上,她主演的河南墜子《王大伯存款》榮獲銀獎。1997年,徐秋菊帶著這個節目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歡聚在田野》特別節目,獲得廣泛好評。
遭遇變故 無奈省城謀生存
一場變故突然而至,改變了徐秋菊的人生。
2001年,徐秋菊的兒子得了重病,她和丈夫手足無措,帶著兒子前往濟南治療。兒子的這場病,差點讓這個家支離破碎。好在經過醫生的精心治療,兒子最終康復。
為給兒子治病,家里欠下了許多債務。徐秋菊和丈夫商量,老家醫療條件差、掙錢門路不多,干脆在濟南打拼。“我留在濟南后,老家有很多搞曲藝的人打聽,徐秋菊去哪里了?怎么‘失蹤’了?”徐秋菊給記者說起以前的趣事。
剛開始,徐秋菊給別人打工,收入也比較低。為盡快還清債務,她一直在尋找機會。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經朋友介紹去參加了一場演出,表演了豫劇《抬花轎》,沒想到還獲了獎。那位朋友就問她:“我看你有底子,我這里缺婚禮主持人,你愿意干嗎?”徐秋菊非常爽快地答應了。隨后,她一邊工作,一邊學主持,很快就能在婚禮主持上獨當一面了。
徐秋菊性格隨和,客戶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后來,她與人合伙,成立了婚慶公司,事業紅紅火火。家里的債務早就還清了,幾個孩子也相繼成家立業,按說,徐秋菊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了,但她心里總是有一絲遺憾——告別舞臺十幾年了。
重拾夢想 央視舞臺展風采
2018年,徐秋菊回莘縣老家探親,街坊鄰居見了她都圍著她拉家常:“現在農村跟以前不一樣了,不缺吃、不缺喝,你啥時候回來再唱給我們聽。”
那次回家后,徐秋菊的思想深受觸動,以至于晚上都睡不著覺。她決定放棄婚慶公司,回老家,把自己的曲藝藝術展現給父老鄉親們。徐秋菊聯系了以前的老朋友,迅速組建了一個文藝團體,有唱山東琴書的,有唱快書的,也有唱河南墜子的。人員有了,去哪里演出呢?徐秋菊決定到政府部門毛遂自薦。“2018年,我找到縣里、鎮里的相關領導,對他們說,政府只需要提供舞臺就行,我們免費給老百姓演出。”徐秋菊告訴記者。
2019年,她發起成立了愛心文藝志愿服務隊,自掏腰包,四處演出。這幾年,她在志愿服務上花費了五六萬元。她常給志愿者說:“政府給了咱們這么好的展示平臺,只要老百姓高興、給咱鼓掌,咱做的事就有價值。”
回到老家之后,徐秋菊致力于傳統曲目的傳承,2021年,她被評為市級非遺項目河南墜子傳承人。服務隊不光表演傳統曲目,還自編自演了許多新戲。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徐秋菊帶動曲藝志愿者上百人,服務群眾上萬人次。
“能再次站在中央電視臺的舞臺上,與老藝術家同臺演出,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這是我們文藝志愿者的榮耀,也是我前行的動力。”徐秋菊說。
現在,徐秋菊一個人住在老家,也經常會想念濟南的家人,但她說她不會走。“只要老百姓想聽我唱,我就要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永遠為人民服務。”徐秋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