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到立冬,種麥莫放松。當前,正值秋播秋種時節,在聊城廣袤的農田中,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
10月30日,記者在陽谷縣閻樓鎮勾廟村,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田間,一臺臺大型農機具來回耕作,而村民們卻有說有笑地站在地頭“旁觀”。
“現在正在播種的這塊地就是俺家的。今年,俺們村的土地統一托管給了金豐合作社,他們從播種到收獲提供‘一條龍’服務。有了這‘田保姆’,農忙咱也不忙了,等著拿錢就行啦!”67歲的劉景貴開心地說。
當前,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年人在家種地成為農村的普遍現象,同時,一家一戶零耕碎種,農民不愿種、不會種、種不好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成了難題。為此,今年我們勾廟村探索走出了一條‘農業生產托管’之路,讓‘零碎地’連成‘大塊田’,從種到收,實現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統一集中連片作業,使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變成了現實。”勾廟村黨支部書記岳喜鵬介紹。
岳喜鵬告訴記者,村里共有土地840畝(1畝約合666.7平方米),目前已經以每畝900元的價格全部流轉給了村集體。村里再把土地“一攬子”交付合作社統一管理,最終收益歸村集體所有。
岳喜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小麥、玉米各種一季,收入保底能有2800元。除去900元的承包費、600元的托管費和水、電費等費用,一畝地一年純落1000元不成問題。那么,俺村這800多畝地,一年收入就有8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馬上就提高了!”展望勾廟村的未來,岳喜鵬信心滿滿。
不僅如此,“田保姆”還讓村民完全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安心外出務工,實現了打工收入和土地收入“雙豐收”。
“流轉給了集體,地還是各家的地,放心;有了‘田保姆’,不種地還能有收益,省心。騰出來的時間,我就去附近廠子打工,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談到土地托管后的生活,村民張玉梅幸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