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除了給我們每畝(1畝約合666.7平方米)25元的良種補貼以外,還有每畝125元的小麥補貼,這沉甸甸的補貼真是讓人高興啊!”10月26日,剛從麥田里回來的張金峰,說起今年的秋收,滿臉喜悅,“沒想到今年還是個豐收年,我打心眼兒里感到驚喜啊!雖然今年沒有大旱,但雨水不少。多虧了黨委、政府的支持,還有黨員們的幫助,才讓我們能順利收割完玉米,這是對我們種植戶的最大支持;另外,今年的玉米價格比去年高,去年每畝收入只有1000元多點兒,今年每畝能達到1300元。”
張金峰今年50歲,2018年被選為臨清市新華路街道東胡村黨支部書記后,決心帶領村民走合作種植之路。經過學習考察和摸索,2019年7月,他和一些有志于種植業的村民成立了臨清市志存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擁有耕地247畝,除了種植小麥以外,他們把重點放在了玉米種植上,挑選了比較優秀的萬盛68和連勝兩個品種。這兩個品種的玉米品質好、產量高,是他們為增加收入而精選的品種。
“這兩個品種長出來的玉米穗、個頭大,畝產1200斤,按一斤1.1元計算,每畝收入就是1320元。”張金峰說,“因為我們還處在摸索階段,沒有動員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目前加入的20多戶也只是交了一兩千塊錢而已。一旦有了風險,由我們幾個老會員承擔;一旦收入提高了,就給新會員更多的分紅,不讓他們承擔一點兒風險。”
除了志存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外,張金峰個人還承包了110畝耕地,建起了臨清市一恒家庭農場,種植小麥、玉米近100畝,還種植了楊樹20畝。
談到今后的發展,張金峰說:“通過這兩年對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的探索,我找到了規模化經營的路子。下一步,我們計劃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動員更多的社員加入進來,繼續擴大合作社規模,實現合作共贏、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