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過,田野里鉆出淺綠色的小麥嫩苗,莘縣廣大農民閑暇之余有了新去處:該縣878個行政村建設了889處鄉村記憶博物館(村史館),實現行政村全覆蓋。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村史館,留住了鄉愁,找回了黃土地上的記憶,為人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鄉村好故事,助力勤勞質樸的莘縣人民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昂首前行。
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11月5日,記者來到了大王寨鎮觀上村。觀上村的村史館建在一處普通的農家小院里,整潔干凈的地面上擺放著石磨、石碾,院墻上貼著村里的老照片,房間里陳列著鋤頭、鍘刀等老物件。正房的一角有口半截的油缸,看似不起眼,卻是館里最有故事的展品。村史館建好后,村黨支部書記張思明多次站在缸前,為孩子們講述油缸的故事:“1943年,罪大惡極的日本兵來到了村里,砸壞了我們一家人指望生活的油缸,我奶奶氣不過,瞪了他們一眼,差點被他們用鍘刀砍死……”
14歲的張廣正聽了油缸的故事后,專門寫了篇筆記:“……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非常幸運。去年我家脫貧了,這都是黨的恩情。”張廣正的母親呂瑞粉靠著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提供的貼息貸款建了兩座大棚,“一年能掙十幾萬元”。
徐莊鎮紙坊村將抗戰老兵孫戰領的舊居打造為村史館,將老兵的革命故事與村莊的歷史淵源進行融合展示。大王寨鎮楊莊村的村史館緊靠冀南區黨委舊址,收集整理了村民參軍入伍的資料,豐富了紅色景點內涵。莘縣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指導村莊因地制宜挖掘紅色資源,把村史館建成了黨史學習教育的“村頭課堂”。
講好奮斗故事 凝聚前行力量
“上世紀90年代,老支書楊保重帶著我們種冬棗,打響了我們村的名號。當時人們說燕店有三寶:香瓜、燒鴿和冬棗。”燕店鎮五屯村黨支部書記周太鋒手拿圖片和資料對身邊的黨員說,“這幾年,村民通過種大棚致富了,咱們要繼續琢磨新的增收路。”
五屯村的村史館收藏了很多圖文資料。楊保重和技術人員的合影、雞蛋大小的冬棗照片、各級報刊的報道等,詳細記載了五屯村人在致富路上艱苦奮斗的歷程,激勵著大家大步奔向幸福的生活。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莘縣在推進村史館建設中,以村莊歷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風情、鄉賢名人、生產生活等內容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和展示村莊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大王寨鎮富裕集村的村史館收藏有老木匠梁懷增的全套家什,各種規格的錛鑿斧鋸有40多件。“過去的木匠活主要靠這些工具和手藝,木料也都是些雜木,做張桌子得忙活好幾天?,F在,用現代化設備一天就能造成百上千件。”“新木匠”梁俊峰是村子里的眾多老板之一。
木材加工產業發達的富裕集村,過去是個“沙窩子”,土地也多是鹽堿地,和“富裕”二字扯不上一絲一毫關系。但這幾十年,富裕集村經歷了植樹造林、防風治沙、鹽堿地改造、扶持民營經濟……真正成了“富裕村”,二層樓房在村里比比皆是。
講好本土故事 留住村莊記憶
11月6日,徐莊鎮紙坊村黨支部書記尉關彥剛打開村史館的門,村民后腳就跟了進來。大家一邊走,一邊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其中的展品:“這是套在牛脖子上的,現在孩子都沒見過牛犁地。”“這個是紡車,我以前見老人用過。”
種田用的牛軛、扒耙、耬車,織布用的梭子、紡車、織機,做木匠活用的錛鑿斧鋸,改革開放后開始普及的二八自行車、縫紉機……過去幾十年,莘縣人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老物件退出了歷史舞臺。為留住村莊記憶,莘縣堅持實事求是,在保存好農耕文化記憶的基礎上,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符號。大張家鎮孫莊村以山東琴書北路“鄧派”創始人——鄧九如的故居為基礎建設了村史館,二胡、戲曲藝人定期在這里進行文藝表演,文化氛圍非常濃厚。觀城鎮西馬溝村的村史館設置了電影文化展廳,收集各個歷史時期的電影放映設備和老膠片,重現了昔日村里放電影的場景。
莘縣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充分挖掘和整理村莊文化資源,利用好閑置資源,用最少的投入撬動產生最大的社會效果。如今,無論是突出歷史印記、紅色故事、非遺傳承,還是民俗風情、農耕文化,抑或是鄉賢議事、鄉賢名人、村落文化,“一村一品”的莘縣村史館將留住鄉村記憶,把好村風、好民風、好家風、好傳統傳承下去。
“村史館既是我們縣黨史學習教育的載體,也是我們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莘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敏表示,銘記歷史方可不負未來。今后一個時期,莘縣將持續做好村史館建設工作,講好鄉村故事,激勵全縣人民奔赴新征程,取得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