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初冬的暖陽照耀著大地,莘縣古城鎮東馬村里一派繁忙景象。
小米脫皮機“轟隆隆”作響,脫殼后的小米金燦燦的,如一條細小瀑布,從脫皮機上傾瀉下來。
“今年,我們一共種植了300余畝黃金小米,每畝產量300多公斤。按照當下行情,每公斤小米能賣到12元,每畝地收入4000多元沒有問題。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呀!”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的負責人任景路一邊招呼社員把脫了皮的小米裝袋一邊對記者說,黝黑的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九曲黃河,奔流而下。黃河有一條支流名為金堤河,古城鎮東馬村便是金堤河畔的一個小村莊。
“大風刮起不見家,莊稼一年種幾茬,十年九年被沙壓”。因為土地沙化,過去,這里是一片“種啥啥白搭”的貧瘠土地。如今,隨著黃河故道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原來荒涼的黃河灘變成了“生金地”。
“黃河灘區耕地是沙質土壤,土質疏松、通透性好。近年來,我們根據河堤沿岸土質特點,大力鼓勵和扶持各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真正走出了一條‘一村一品’的鄉村振興之路,秋月梨、黃金小米等大批特色農產品成為灘區村莊的‘標志品牌’。”古城鎮黨委書記李景顏介紹。
在好政策的指引下,該鎮提出“黨建引領、示范發展、產業振興”的發展思路。在東馬村,由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提供優質谷種,負責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免費收割,并以保護價收購小米。村民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收獲、規模經營、抱團發展。
“我們種植的谷子,使用黃河水灌溉,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產出的小米色澤金黃、米油濃稠,非常受歡迎,供不應求。”任景路告訴記者。
“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員68名。看到種植谷子的好前景,最近,又有不少村民跟我打招呼,希望明年能加入合作社。”展望未來,任景路信心滿滿,“未來,我們合作社要創立自己的綠色小米品牌,讓全國人民都喝上黃河灘上出產的黃金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