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在接待來訪者的過程中,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師馬瑞鴻多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我們生活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壓力導致很多人會出現心理問題。
作為心理咨詢師和治療師,馬瑞鴻遇到過很多因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而出現心理問題的人,她從不放棄與他們的溝通。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她感到:“只要活著,很多事情就會有轉機。一旦死去,就意味著一切歸零,再也看不到希望。”在工作中,她用這種理論說服了很多人。
14歲的少女麗麗(化名)因自殘被父母領到了馬瑞鴻的咨詢室。當時,麗麗把自己的手臂劃得血肉模糊,一直嘟囔著“活著沒有意義,不如一死了之。”她的父母也感到很痛苦。
3年前,麗麗的媽媽出軌,父母之間的爭吵讓她感到家庭即將破碎,她選擇用殘害自己身體的方式來發泄情緒,挽救破碎的家庭。前不久,麗麗又遭遇了性侵,這讓她感到世界一片灰暗。馬瑞鴻告訴她,如果她死了,父母一定會分道揚鑣;如果她活著,父母的婚姻還有可能破鏡重圓,這個家庭還有可能繼續存在,因為他們都愛她。
通過馬瑞鴻的引導,麗麗明白了只有現階段自己活著,才可以修補父母之間的感情。找到生活意義的麗麗,很快發生了轉變。
35歲的青年張強(化名)曾經是一名公務員。但在工作和生活一帆風順的時候,他突然選擇了辭職、離婚。和張強溝通后,馬瑞鴻了解到,張強是因為覺得自己的生活都是父母安排的,他才出此下策。
馬瑞鴻告訴張強的父母,孩子雖然按他們的想法活著,但就像一個木偶一樣,體會不到活著的意義。馬瑞鴻鼓勵張強,要想活得更好,就需要成長。目前,張強已經開始學習心理學課程了。
馬瑞鴻還遇到一位害怕死亡的70歲老人。年輕時,這位老人曾經因某種原因入獄,出獄后僅靠妻子微薄收入生活。當妻子去大城市帶孫子時,他曾經因為害怕死亡而選擇傷害自己。后來,家人帶他找到馬瑞鴻。馬瑞鴻發現,老人因為害怕家人不再照顧自己,希望用自己身體的不適換取親人之間的和解。
在為他人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馬瑞鴻發現,很多人生命的轉折在于某種牽絆。在人與人組成的網絡中,每個人都會與外界存在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與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一個人死去,跟他相關的網格就會秩序大亂,有些人可能不敢主動面對這些情況而尋求尋求死亡。
“生命的意義在于我們對社會的價值。只要我們的存在對他人、對社會有價值,我們活著就是有意義的。”馬瑞鴻說,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是有價值的,不論對社會、對他人、對家庭,我們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毫無價值的,在遇到挫折時就輕易放棄生命。馬瑞鴻建議,想要活出生命的意義,我們首先要肯定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并確定人生的目標,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充實而有意義。